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若國會拒准援烏經費 葉倫:美將為烏克蘭戰敗負責

MTA防逃票 新玻璃面板門地鐵檢票口亮相

娛樂/西線無戰事 德國版等了近百年

德國版「西線無戰事」忠於原著,沒有英雄主義與愛情故事,展現戰爭現實與殘酷一面。(取材自IMDb)
德國版「西線無戰事」忠於原著,沒有英雄主義與愛情故事,展現戰爭現實與殘酷一面。(取材自IMDb)

德國同名小說改編的Netflix電影「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將代表德國角逐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從1929年德國作家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的這部小說正式出版至今,德國人花了近一個世紀,才將德語版電影搬上銀幕。

好萊塢1930年就翻拍

在小說出版的第二年,好萊塢曾將它改編成同名電影,並獲得了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反戰電影之一」。但隨著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上台,反對一戰的批評性敘事變得不受歡迎,這部文學作品以及改編電影都成為納粹審查的受害者,小說作者雷馬克被迫流亡瑞士,而電影則在德國被封禁長達20年。

1979年,好萊塢導演德爾伯特曼(Delbert Mann)又將這部小說改編成同名電視電影,並在艾美獎上獲得多項提名。幾年前,德國電影人決心從德國視角去審視戰爭、捕捉戰爭的恐怖,不塑造英雄,也不為戰爭罪行開脫,將第一部德語版「西線無戰事」呈現給觀眾。該片上映後,收穫了不俗的口碑,目前IMDb評分7.9、豆瓣評分8.7分。

1930年電影「西線無戰事」電影海報。(取材自IMDb)
1930年電影「西線無戰事」電影海報。(取材自IMDb)

1928年,雷馬克開始在德國「福斯報」連載以一戰西面戰線為背景的小說「西線無戰事」,讓報紙銷量增加了三倍。作者雷馬克出生於德國貧寒家庭,他親歷過一戰,18歲正在讀初等師範學校時被徵入伍後,多次受傷,切身感受了戰爭的殘酷與非人道。戰後,他做過很多工作,小學教師、石匠、小風琴手、體育記者等,業餘時間用來寫作。從1927年的下半年開始,他開始構思一戰後就在醞釀的小說「西線無戰事」,小說以一戰中西面戰線為歷史背景,以第一人稱的手法講述了主角保羅和同學受到煽動,滿懷著狂熱的「愛國主義熱忱」投入到了這場戰爭中。在持續四年的戰爭裡,他目睹了可怕的傷亡以及戰爭對人類肉體和心靈的摧殘,見證了戰爭的非人道,最初的「愛國主義狂熱」蕩然無存,留下的僅僅是肉體的傷痛和對德國軍國主義以及參戰目的的質疑。

環球影城老闆牽線

1929年,小說「西線無戰事」在德國一出版便登熱銷榜,該年度暢銷超過120萬冊,很快被翻譯成英文,在其他國家同樣引起轟動,總發行量約500萬冊。而它會被搬上銀幕,有一個關鍵人物:卡爾萊姆勒(Carl Laemmle)。

德裔的萊姆勒17歲移民到美國打拚,在新興的電影工業中建立了環球影業,3年之後打敗競爭對手愛迪生,在洛杉磯城外開設了全世界第一家環球影城。他在實現美國夢的同時,仍然與德國保持著強烈的聯繫。一戰結束後,他向飽受戰爭蹂躪的故鄉運送物資,也在德國建立了一系列的製片公司,並聘請他的眾多親戚擔任運營人員。

創建環球影城的電影大亨卡爾萊姆勒(前)是1930年電影「西線無戰事」的催生者。(...
創建環球影城的電影大亨卡爾萊姆勒(前)是1930年電影「西線無戰事」的催生者。(Getty Images)

1929年,當萊姆勒看到小說「西線無戰事」的國際銷量後,他跑到歐洲拜訪原著作者雷馬克,商討小說的電影改編權,並保證環球影業公司肯定會忠於小說中的反戰情緒,不會有激動人心的戰場榮耀,更不會加入傷感的愛情故事。最終,環球影業公司拿到了電影改編版權,投資120萬美元,這個數字在當時屬於一線製作。萊姆勒將該片製作權交給了21歲的兒子小卡爾萊姆勒,美國其他電影公司等著看好戲——一部不以美國士兵為背景的大預算戰爭片,最終會如何收場。

俄裔美籍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Lewis Milestone)接下導演一職,作為美國陸軍信號部隊的一名老兵,在電影籌備期間優先考慮戰爭真實度,進口價值2.7萬美元的德國制服、防毒面具、挖溝工具等。戰爭場景是在加州一處農場拍攝,1000名臨時演員和工作人員像士兵一樣在帳篷裡露宿;為了拍攝,劇組還挖了一條1.6公里長的壕溝、修建了一條0.3公里長的混凝土路面。

1930年電影「西線無戰事」劇組力求真實,添購一戰軍服與設備、並挖了1.6公里長...
1930年電影「西線無戰事」劇組力求真實,添購一戰軍服與設備、並挖了1.6公里長的壕溝拍攝,圖為劇照。(取材自IMDb)

1930年4月21日,「西線無戰事」在擁有1500個座位的洛杉磯卡塞劇院首映,一周後又在紐約首映,隨後全面公映。散場時,觀眾沒有鼓掌,他們只是呆呆地坐了一會兒,然後默默地走出影院。

與觀眾的冷靜不同,媒體對這部電影的褒獎更直接一些,「有史以來最好的戰爭電影」、「戰爭史詩電影」、「這是迄今為止反對恐怖戰爭的最令人信服的論據」。就連競爭對手米高梅公司的創始人路易伯特梅耶(Louis Burt Mayer)也發電報恭賀卡爾萊姆勒「延續了原著的精髓,描繪了戰爭的無望和人類永恆的兄弟情誼」。

舊版轟動 影院遭納粹迫害

在1931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西線無戰事」令人信服地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在好萊塢之外,也有人討論要給卡爾萊姆勒頒發諾貝爾和平獎。

1930年電影「西線無戰事」獲得奧斯卡4座大獎,圖為環球影業監製小卡爾萊姆勒握著...
1930年電影「西線無戰事」獲得奧斯卡4座大獎,圖為環球影業監製小卡爾萊姆勒握著傑出製作獎小金人。(取材自維基百科)

「西線無戰事」1930年在德國柏林的莫扎特劇院首映,德國觀眾看完之後情緒激動,在第二天放映時,當時的納粹發言人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出動了大批警力進入莫扎特劇院,當電影放映到德軍在砲火襲擊中驚慌失措的畫面時,納粹警方像得到暗號似的開始阻止影片放映,約瑟夫戈培爾則站在劇院前排對著銀幕大罵:「猶太電影、猶太人滾出去」「一部在美國製作的下流電影」。接下來的六天裡,戈培爾繼續占領莫扎特劇院,數百名褐衫軍在劇院前遊行,要求禁止「西線無戰事」放映,並揚言燒毀電影拷貝。

莫扎特劇院的猶太經理漢斯布洛德尼茨在他死後出版的回憶錄「Intimate Cinema: Forgotten Biography」(2005)中生動地回憶了這段往事。1944年,他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被殺害。

震驚之下,萊姆勒從好萊塢發來一封1000字的德文電報,發表在了德國媒體上。他認為這部電影是他在電影工業打拚25年的巔峰之作,「我很驚訝,『西線無戰事』竟然受到如此多敵意和誤解的威脅,這部電影是建立在對德國人民的善意基礎上的,相信德國人民的良知不會允許這部電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然而,當局者最後仍以「損害德國聲譽」為由禁映了這部電影。

1933年,希特勒升任德國元首,戈培爾被任命為納粹德國宣傳部長,他們對媒體的極權控制隨之開始,決心將「西線無戰事」的痕跡從德國人的記憶中清除與封殺。納粹認為「西線無戰事」的小說和電影是「對世界大戰中的德國軍人的背叛」。一直到1952年3月,這部電影才在德國再次上映。

德國視角 沒英雄、不冒險

今年10月底登上Netflix的新版影片「西線無戰事」籌備了好幾年,中間還換過幾次導演。幾年前,當製片人馬爾特格魯納特(Malte Grunert)找到德國導演兼編劇愛德華伯格(Edward Berger),告訴他想要將雷馬克的這部經典小說改編成電影時,伯格覺得這個機會絕對不能錯過。「這是一本如此重要的書,對一戰有著如此獨特的視角,」伯格說,「它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德語小說之一是有原因的。」

新版「西線無戰事」電影海報。(取材自IMDb)
新版「西線無戰事」電影海報。(取材自IMDb)

伯格之前看過不少英美拍的戰爭片,儘管士兵在戰場上受到心理創傷,但回到家鄉仍被視為英雄、勝利者。但在德國情況正好相反,在德國的民族精神中,戰爭帶來的只有內疚、羞恥、恐懼、毀滅。

英國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執導的「1917」同為以一戰為背景的戰爭片,以兩名英國士兵的視角展開,運用一鏡到底的方式跟隨他們穿越前線,去拯救1600名英國士兵。

伯格說,「1917」的拍攝手法像冒險電影,英國導演可以這麼做。但作為一位德國導演,伯格希望以德國人的視角拍一部戰爭片,一如原著中描繪的,戰爭中沒有英雄,也沒有宏大的冒險。不管是德國人還是法國人,他們都在戰壕中以同樣可怕的方式死去。新版「西線無戰事」的敘事視角放在德國新兵保羅這個人物身上,讓觀眾切實感受這個年輕人在戰場上經歷的一切。

英美合拍的「1917」同樣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主題。(取材自IMDb)
英美合拍的「1917」同樣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主題。(取材自IMDb)

原著小說「西線無戰事」在德國廣為人知,對於男主角保羅這個角色的演員人選,導演伯格最初就希望找一個尚未被發現的新人,不會讓觀眾對這個人物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愛德華伯格說,飾演主角保羅的奧地利演員Felix Kammerer「年輕又有一張老派但純潔的臉,以及為這個要求苛刻的角色所必需的演技。」所以在500多名人選中脫穎而出。

(取材自新京報)

德國 電影 小說

上一則

北京遇今年以來最嚴重沙塵暴 早晨猶如黃昏

下一則

中國年輕人不愛辦公室改做「輕體力活」 形容新工作不費腦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