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台灣人登山也「打卡」?線上來揭密

打卡不只是現代人的習慣,也是百年前台灣登山客的重要儀式。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日治時期「台灣寫真大觀:山岳編」寫真帖,共集結112幅早期台灣山岳林野的歷史影像。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委託台大地理系教授洪廣冀,以及影像研究者李旭彬,由典藏寫真帖的內容進行推演與查究,精選出44張影像,分為「山岳寫真」、「一路上的風景」、「田野筆記本」等三個子題,轉化成「百年前的登山打卡」線上展覽。
日治初期的登山活動多以山林資源探勘、調查與開發為其重點目的。自1925年起,台灣總督府開始制定森林計畫事業,但在大規模伐木、後續整齊規格的人工植林等近代林業管理下,原始的自然景觀也逐步消失,如何兼顧林業開發與山林景觀保存,儼然成為當時的重要課題。1930年代後,設立國家公園保存自然景觀的風潮自歐美吹向東亞,日本殖民政府亦開始進行臺灣國家公園的調查、規畫,「台灣寫真大觀:山岳編」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脈絡中誕生。
彼時的山岳攝影以大型相機拍攝玻璃乾版底片為主,拍攝者須背負沉重的器材入山,因此攀登路徑多沿著相較成熟的路線進行山岳攝影活動。路徑決定了行走其上的人所看見的風景,今昔對照來看,書中取景地點多已成為今日登山友們不可遺漏的打卡標註點。
策展人洪廣冀表示,線上展覽名稱訂為「百年前的登山打卡」,是為了呼應當代人熱中打卡的現象;打卡者無不盡其所能地發揮巧思與創意以引發關注,「台灣寫真大觀:山岳編」中也隨處可見這種巧思與創意。閱覽者既可看到臺灣的名山勝景,例如玉山、大霸尖山、奇萊連峰、合歡山等,以及眺望這些名山的標準角度;亦可欣賞到一些在臺灣較少為人提及的山岳、高山雪景、冰封瀑布等地點,還有「由下而上仰望」這種深具實驗性的攝影視角。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