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亮MoMA回顧展 再現台灣電影新浪潮

享譽國際的台灣電影導演蔡明亮,受「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MoMA)邀約,即日起至11月13日,舉辦「蔡明亮:與時間、記憶和自我的對話」(Tsai Ming-Liang In Dialogue with Time, Memory, and Self)電影回顧展,放映由他執導的14部長片和4部短片,讓在紐約的影迷們,有機會欣賞其歷年經典作品。
★「青少年哪吒」 獲獎無數
1957年出生於馬來西亞華僑家庭的蔡明亮,因為從小就喜歡看電影和寫作,於1977年到台灣,先在師大語文中心修中文課,同時準備考試朝喜愛的戲劇發展;從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後,蔡明亮在恩師王小棣的帶領下,開始電影編劇,後來又進入電視圈,編寫電視連續劇,其中作品「不了情」,還創下高收視率。
蔡明良在1992年的第一部電影導演處女作「青少年哪吒」(Rebels of the Neon God),開啟了與電影男主角李康生的機緣,在國際上獲得許多獎項,包括獲得東京影展銅獎、法國南特影展處女作最佳影片獎、義大利都靈影展最佳影片獎,在金馬獎也入圍最佳導演與最佳原著劇本獎。從這部片開始,蔡明亮開始創作以李康生飾演「小康」這個角色的電影,先後誕生了十多部膾炙人口的好作。
根據MoMA的介紹,蔡明亮在「青少年哪吒」電影後的30年裡,反思基本人性和存在經驗,他早期作品中,展現對孤獨、疏離和欲望的專注,到最後拓展到了對時間流逝、記憶和精神的探索;蔡明亮崇尚觀察生活,透過作品將內心的自我展現在螢幕前,他的長鏡頭不僅是電影極簡主義的表現,甚至進一步借鑒劇場表演和觀念藝術的元素,翻轉電影的傳統意義。
★處理禁忌題材 奠定地位
從80年代開始的台灣「新浪潮」電影時代,三位重要代表人物,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和蔡明亮,先後成為世界藝術電影界公認的大師;侯孝賢與楊德昌的作品探索了台灣的歷史和身分認同,蔡明亮的作品則更專注於私人及個人的感受。
20多歲就從馬來西亞來到台灣,歷經戒嚴時期、逐漸開放到結束戒嚴的環境中,蔡明亮在新的政治氣候下,處理酷兒主題、個人空間、社會禁忌和未說出口的欲望等電影題材,藉此奠定了在電影界中的地位,1994年的第二部作品「愛情萬歲」(Vive L'Amour)也讓他抱回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費比西獎,贏得國際矚目及認可;該部電影另外還獲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等獎項。
★巡展作品數量 歷年之最
蔡明亮日前帶著演員李康生及亞儂弘尚希進行美東巡迴電影回顧展,自芝加哥出發,經華府、波士頓,最後一站抵達紐約,展出的作品數量堪稱歷年之最,而此次在MoMA舉辦的回顧展,也將放映由蔡明亮執導的14部長片和4部短片,並由2020年的劇情長片「日子」(Days)開場。
其中一個亮點為在今年9月,MoMA才宣布將典藏「臉」35釐米膠片,也是首個在美國劇場放映的35釐米膠片;館方在官網上表示,「以世界知名藝術收藏品為背景,『臉』不但場景華麗,編織出的情節如同鏡花水月,就像是觀看一場行為藝術。」
蔡明亮的電影回顧展中,除了放映作品,蔡明亮也將親自出席現場活動,分享對個別作品的回憶,並與現場影迷互動;更多訊息請上https://www.moma.org/calendar/film/5204查詢。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