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良渚人的「肉欲」 考古結果:最愛豬肉、鹿肉

良渚文化距今約5000餘年,是長江下游重要的稻作文明,當時頂尖工藝創作的玉琮也被故宮列為國寶,但以往農耕文化較少被注意到肉食的問題,而今考古結果顯示,良渚人最愛的是豬肉,其次是鹿肉。
據新華社報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動物考古專家宋姝指出,良渚人應該「吃豬肉最多,其次是鹿肉」,從良渚古城遺址裏出土的哺乳動物骨骼中發現,豬骨約占80%,鹿骨約占10%。
宋姝指出,由於南方地區潮濕炎熱,很多地方是酸性土壤、具腐蝕性,因此動物骨骼很難保存,環太湖地區雖然已發現近千處良渚文化遺址,但出土過動物遺存的遺址僅有30余處,鐘家港則是良渚古城內唯一保有動物遺存的遺址。
鐘家港能夠保存動物遺存,是因為當時先民是在水澤上堆墩營建良渚古城,堆墩之間的水面逐漸形成河道,之後先民直接把生活垃圾倒在河裡,動物骨骼沉入水底,在含水厭氧的環境中保存了下來。
綜合出土動物骨骼等各方面因素,宋姝判斷良渚人當時就已經在飼養家豬,且出土的豬骨顯示,良渚遺址裏的豬也就活到1至2歲,這時的豬隻已不會長大,因此人們選擇在這時殺豬是最經濟的。
而在野生動物當中,鹿的骨骼是最多的,目前已經發現了麋鹿、水鹿、梅花鹿、獐和麂這5種鹿科動物的骨骼。良渚人除了吃鹿肉,還喜歡鹿角和鹿骨,加工成骨錐、骨簪等骨制品。家畜與野生動物骨骼並存,也表示,良渚文化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養殖業文化,即一方面飼養家畜,一方面通過狩獵和捕撈來獲得野生肉食。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虎骨、鱷魚的骨板、以及鯊魚牙齒,尤其是鯊魚齒「可能是從外地進貢到周圍只有淡水的良渚古城」。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