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末郵戳看到歷史縮影

2021年是英國在上海正式成立第一個「外國客設郵局」的160周年,為了回顧一下這段滿清末年列強侵犯中國郵政主權的歷史,我找出一些多年來收集的清末郵戳,有系統的整理出清末郵戳的演變過程。
1833年英國政府為了促進中英間的貿易往來,英國在華商業總監律勞卑(W. J. Napier 1786-1834)在廣州首先設立英國郵政業務代辦所,處理官方文件、教會函件和英國商人信件寄往印度和英國的郵寄業務。自從1843年上海開埠以後,英國領事館與英屬香港郵政總局合作,在上海設立郵政代辦所,1861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英租界成立正式郵局,辦理外國僑民和租界地內華人居民國際間的郵遞業務,當時被稱為「客設郵局」,或稱為「大英書信館」,兩年以後1863年7月英國人在上海英租界成立「上海工部書信館」處理中國國內郵遞業務,1865年7月正式發行中國境內最早的「上海工部大龍郵票」,比大清海關大龍郵票問世還早13年。
1860年英法聯軍搶劫焚毀圓明園,北京條約簽訂後,1862年法國在上海設立郵政代辦所,帝俄在上海、北京、天津、張家口等地設立郵政代辦所,後來美、日、德、義、比等國,分別在上海成立郵政代辦所,寄出的郵件完全使用他們自己國家的郵票,自從1898年以後各國先後將其本國郵票加蓋本國文字的「中國」字樣使用,形成「客郵」郵票在中國境內日益猖獗,大清政府無權過問。
自從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以後,接著一連串的中國南方藩屬的喪失與港灣的租借,列強紛紛在中國沿海和長江流域各地開闢商埠和港口,並在各地商埠成立書信館,發行「商埠郵票」,在商埠之間互相郵寄信件,辦理郵政業務,成為地方獨立的郵政系統,等同無視大清政府的存在,在1865年至1899年間,總共發行各商埠工信館郵票共90餘套。
1878年海關大龍郵票發行以後,使用的郵戳沿用海關收發文件的日期圓戳和漢文地名橢圓戳,後來地名橢圓戳改用具有中國古代哲理文明的六爻疊成的八卦戳,總共64個八卦戳,每卦代表一個城市名稱,當時由於郵局不多,只有31個城市的郵局用八卦代號,百年來由蓋銷票中只發現過25個八卦郵戳地名,有6個地名八卦郵戳從來未曾出現過,1897年以後大清郵政局成立,郵局數量增加,停止使用八卦郵戳。
1897年大清郵政局開始使用英漢大圓戳和小圓戳,大圓戳使用中英文地名,同時註明陽曆年月日和大清年號與陰曆日期,該郵戳在全國各地郵局統一採用,郵戳最先是由日本公司製造,這種大圓戳在1897年至1899年間的蓋銷實寄封和郵票上出現最多,該郵戳一直使用到1911年,民國成立後才正式停止使用,小圓戳多蓋銷於國際郵件上。
大清郵政局於1904年開始使用具有中國特色的干支紀年郵戳,郵戳上的日期使用陰曆,干支戳一直沿用到民國成立後才停止使用,但是為數甚少的小城市地方郵局還繼續沿用到1917年(丁巳年),1904年至1911年也就是甲辰年至辛亥年的八個干支郵戳使用很廣,民國元年(壬子年)以後的干支戳就越來越少,現今已經非常罕見。
20世紀初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運動為由,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入侵中國,在華期間由1900年6月10日起,至1901年9月7日止,禍害中國共455天,在此期間外國遠征軍軍人寄回國的信件,都貼用自己國家的特定郵票,交由各國的遠征軍軍郵站,寄回本國,多年來我收集到的八國聯軍時代各國的蓋銷郵票和信封,以日、俄、德、英、美、法等六個國家遠征軍的家書爲主,但是從來未曾找到奧匈帝國和義大利遠征軍的郵件。參考八國聯軍在華歷史資料,找出奧匈帝國遠征軍人數只有295人,僅占聯軍總數5萬4200餘人的0.54%,義大利遠征軍人數更少,只有80人,占總數的0.15%,歷經120年歲月,這兩國的軍人家書已經成為歷史文物孤品。
八國聯軍中因為日本和俄國與中國最近,所以派出的遠征軍人數也最多,分別占總人數的38.43%和24.25%,兩國在占領區廣設軍郵站,日本使用加蓋「支那」字樣的日本郵票,俄國使用加蓋KITAI(俄文,契丹)字樣的俄國郵票,其他遠征軍人數比例,英國占13%, 法國占6.49%,美國占6.3%,德國占1.66%,英軍在中國占領區開設20餘處戰地軍郵站,貼用加蓋C.E.F. (China Expeditionary Force的縮寫)字樣的印度郵票,自從1901年9月各國遠征軍先後撤軍回國後,部分英軍遷入天津英租界英軍兵營,英國還在1921年發行第五版加蓋C.E.F.遠征軍郵票,一直賴到1922年才全部撤軍。日本賴得更久,拖到1945年抗戰勝利後,才完全徹底被趕出中國。德國遠征軍在中國占領區內設置10個遠征軍軍郵站,全部官兵免費郵寄信件回國;法國和美國軍人的郵件都由兩國的領事館轉寄回國,這些經過蓋銷的郵件,包括實寄信封、明信片和郵票,現今已成為集郵者的珍貴收藏郵品。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英俄公開爭奪北寧鐵路管理權,已到劍拔弩張的程度,最後由聯軍統帥德軍指揮官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1832-1904)協調後,俄軍管轄山海關以北路段,山海關以南路段暫時先由德軍接管,然後再移交給英軍管轄,和平解決了英俄紛爭。這位睿智的指揮官瓦德西在他的行軍日記中曾經寫過:「中國大地此次承受聯軍無情的摧毀和搶劫,損失詳情無法計算,恐怕數十年之內都無法恢復,但是中國人民具有堅忍克己的個性,任何強國都無法統治這全球四分之一人口,所以瓜分中國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在德軍暫時管轄南段北寧鐵路期間,由於停舶在大沽碼頭德國戰艦的需要,曾經辦理北京至大沽之間的火車郵件業務,貼用德國「客郵」郵票傳遞來往信件。1901年9月鐵路由英軍接管後,成立「英國鐵路管理局」,每趟火車都加掛郵政專用車箱,在鐵路沿線各大站收發郵件,每件收費郵資5分,郵票使用加蓋B.R.A(British Railway Administration的縮寫) 5 Five Cents字樣的大清蟠龍半分郵票,營收利潤全部歸英軍使用。
清代使用火車運送郵件始於1904年北京至漢口的鐵路通車後,全線列車都加掛郵政車箱,我收集一枚加蓋彰德至駐馬店郵戳的2分蟠龍郵票,非常具有歷史意義。中國山東省境內最早的火車郵政蓋銷郵票,是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以後,1899年開始興建膠濟鐵路,1902年青島至濰縣路段建成通車後,兩地來往的火車上也設有郵政車箱收發郵件,使用德國「客郵」郵票。
清朝末年1905-1911年,大清郵政局發行過七次快信郵票,是一種大型的聯票式郵票,票幅長210毫米,寛60毫米,圖案是一條大龍,全票由左至右分為四聯,第一聯為寄出郵局存根,第二聯龍頭部分為寄達郵局的收據,第三聯龍身部分為收件憑證,第四聯龍尾部分是發信人的寄信收據,如果能收集到有收發郵局戳的第三聯,已經難得可貴,將四聯全部收齊,是集郵者的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大清郵政局在1909年5月1日使用中國最早的紀念郵戳,光緒皇帝大葬紀念郵戳,該戳使用於全國各地郵局,期限約爲兩年期間,郵局可以應寄信人的請求,加蓋在信封上做為紀念,所以該紀念郵戳流傳很廣,很容易收集到,較難收集到的郵戳是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稱帝後,1916年洪憲元年日戳,該戳只使用不到三個月,存世甚少。
郵戳除了有歷史考證價值以外,還具有法律上的獨特地位,大清末年有些獨具歷史意義的郵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時有一些稀有的郵戳更是價值不菲,例如銷蓋上海工部大龍郵票的日戳實寄封,都是現今的珍稀孤品,在世界各大拍賣會中都以數十萬美元高價售出,是專業集郵家的追求對象,對我來說,收集到的郵戳能看到歷史的縮影,就是最大的樂趣和願望。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