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華埠網速慢 成互聯網死角

2021年初,由於疫情期間仇恨犯罪和反亞裔偏見加劇,何麗麗(Lily Ho,音譯)開始參與她認為是一個快速的公民參與項目:在整個舊金山華埠安裝安全攝像頭。但10個月後,由於華埠地區網速過慢,她的團隊只在30個街區中的一個街區安裝了攝像頭。位於世界科技之都的舊金山華埠,似乎是互聯網的死角。
缺乏互聯網的影響其實遠遠超出了公共安全範圍。何麗麗說,她聽到有的餐館在反覆關門避疫期間,無法過渡到網上送貨。有家長的孩子無法登錄遠程學習,有居民無法安排遠程醫療預約等等。有些業主、居民等乾脆放棄了上網,與互聯網切斷聯繫。
華埠與周邊的社區隔離、以及被排斥的不公平的歷史,淵遠流長。美國華人歷史學會執行主任胡佛(Justin Hoover)說,華埠自1848年首次開埠以來,一直被 「貧民窟化」。他說,「華埠地區居民的歷史就是一部被排斥和不平等的歷史」。
19世紀中期,城市政策限制了中國移民的生活和工作地點,同時禁止他們的孩子上公立學校。在1900年的鼠疫期間,警察封鎖了華埠,阻止人們進出。今天,低收入家庭擠在華埠眾多散房的單人房間裡,而且很少有小公園或戶外休閒空間。無法獲得像高速互聯網這樣的關鍵設施,只是華人被孤立歷史的最新的難題。
何麗麗認為,華埠仍在遭受被排斥的種族主義對待。因為擁有互聯網服務的商戶大都使用AT&T,每月支付65-75元,上傳速度一直幾乎為零,下載速度從9mbps到16.2mbps不等。而聯邦通信委員會將充分的寬帶覆蓋基線定為下載25mbps,上傳30mbps。
代表該區的市議員佩斯金(Aaron Peskin)說,升級華埠舊樓以適應更快的互聯網的費用,不應該由社區單獨承擔。去年10月,他的辦公室和市技術局啟動了一個20萬元的試點項目,為五棟散房SRO大樓配備高速互聯網。佩斯金在疫情開始時聽到居民反映,缺乏可靠的互聯網對生活、工作造成不可想像的障礙,於是開始了這項努力。
他在電子郵件中寫道:「我們為散房居民提供的高速互聯網試點項目證明,當我們將真正的資金投入到需求最大的社區,而不是利潤所在的地方時,實際上可以縮小需求差距。」
何麗麗說,最近在其中一棟新布線的大樓進行的網速測試顯示,下載速度為31.3mbps,上傳速度為34.1mbps,足以運行一個安全的攝像頭,並為居民提供滿意的網絡。她說,「高速互聯網是(華埠)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