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Q&A:軟著陸在美經濟史上很稀有 Fed有多大機會?

聯準會希望不引發經濟衰退就能降低通膨,但2022年,住房市場下跌,製造業下滑,勞動市場卻依然堅挺。經濟學家、決策者和投資人都在思考,經濟接下來會軟著陸、硬著陸、介於軟硬著陸之間,或根本不著陸?
1.什麼是軟著陸?
央行降息速度足以抑制需求、遏制通膨,但又不至於讓經濟嚴重萎縮、失業率上升。軟著陸是聯準會主席鮑爾和同僚想實現的理想境界,但達標需要技巧,還要很走運才行。
2.什麼是硬著陸?
簡單說就是經濟衰退。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聯準會激進的升息周期會重創經濟,並最終導致衰退。如果遏制通膨是要有「極端」收緊的貨幣政策,或如果聯準會犯了錯,那麼勞動市場最終可能出現裂痕,失業率顯著上升,幾百萬人失去工作。這不是鮑爾、更非打算2024年競選連任的拜登想看到的。
3.沒中間地帶嗎?
有,一些經濟學家稱為「成長型衰退」,指經濟長期保持低速成長且失業率上升,這種情境下,經濟增速遠低於1.5%-2%的長期趨勢,但不會負成長。目標是在不破壞需求和成長的情況下,將通膨緩慢擠出去。
4.什麼是不著陸?
這是2023年冒出來的新名詞,它的出現是因為美國經濟今年初表現太好。不但招聘活動激增,而且零售攀升,連建商也變得更加樂觀。經濟成長速度在去年下降後重新加速。不著陸就是經濟從未真正觸及低點。
5.不著陸聽來不錯
這種想法對,也不對。結果好壞要取決於通膨。通膨雖在去年觸頂,但仍遠高於聯準會2%的目標。如果通膨能在經濟保持升勢的時候下降,自然皆大歡喜。但如果證明物價壓力持續,甚至變得更糟,那就要小心了。聯準會可能不得不繼續升息,從而增加經濟未來硬著陸的風險。
6.聯準會真的致力讓通膨率回2%?
鮑爾和同僚對此多次起誓。儘管一些經濟學家呼籲提高通膨目標,但聯準會堅稱沒有這方面的計畫。但鮑爾也明確表示過,願意在一段時間內容忍超過2%的通膨率,尤其是在通膨率下行時。他們不會僅僅為了讓通膨回到目標而搞垮經濟。
7.聯準會實現過軟著陸嗎?
算有一次吧,發生在1994-1995年。時任聯會主席的葛林斯潘將利率提高一倍至6%,成功讓經濟成長放緩但沒扼殺經濟動能。不過,信貸收緊的確帶來負面影響,造成債市投資人的巨大損失,最終導致1994年加州橘縣破產。
8.其他嘗試全都失敗了嗎?
不盡然。在1994-1995年經濟軟著陸時擔任聯準會副主席的Alan Blinder說,過去半個世紀,聯準會完成了一些「相當軟」的著陸。有次是2001年,聯準會早兩年前開始的升息,帶來極其溫和、持續八個月的低迷,Blinder稱為「小衰退」。鮑爾曾暗示,他認為職準會在2020年開始時走上軟著陸軌道。美國經濟在一系列利率行動後,可望延續創紀錄成長。但因疫情爆發,經濟活動陷入停頓。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