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仁說財經 | 通膨的前世今生,誰該負責?

很多人對通貨膨脹感到困惑。它是一個既容易理解、但又極其複雜的矛盾現象。
簡單來說:通貨膨脹發生在價格普遍上漲時。
「普遍」這個名詞很很重要:在任何特定時間,商品價格都會根據市場的變化而波動。舉例來說,有人製作了一個關於球芽甘藍的病毒傳播式TikTok,突然之間每個人都想擁有;所以一夕之間,球芽價格上漲。但與此同時,上季最暢銷的花椰菜賣家卻在半買半送。這種波動情形經常發生。
然而,當消費者幾乎採購的所有東西平均價格都在上漲時,就會發生通貨膨脹。食物、房屋、汽車、衣服、玩具等。為了買得起這些生活必需品,薪資也必須跟著上漲。
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在美國,過去40年左右、尤其是本世紀),我們一直生活在理想的低通膨和慢通膨水平中,伴隨著良好的消費驅動型經濟,物價每年平均上漲大約2%。當然,某些東西的價格,像是住房和醫療保健,比以前高得多,但其他東西,比如電腦和電視,反而變得更加便宜。所以所有東西的平均價格都相對穩定。
談到這裡應該比較容易清楚通膨的概念了。但接下來把時間調整到現在眼前的世界,來探討為什麼通貨膨脹會成為新聞焦點。
● 當「通貨膨脹」成為負面意義
當低而慢的文火一旦變成烈火燎原,通貨膨脹就會成為問題。這時經濟學者會開始談論經濟「過熱」。他們會舉出許多原因,但最多都來自新冠疫情,讓全球經濟處於劇烈沸騰狀態。
經濟學者採用兩個主要指標來追踪美國的通貨膨脹,這兩者都處於近40年來的最高水平。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6.8%,而聯準會(Fed)偏好的個人消費支出物價(PCE)指數上漲5.7%。
這就是經濟學和心理學產生碰撞和融合之處。通貨膨膨有一個行為經濟學的特徵,往往可以自我催化。當物價上漲夠久時,消費者開始預期物價會繼續上漲。如果認為明天的商品價格會明顯上揚,今天會採購更多商品。這會增加需求,從而導致物價進一步上漲;這種情形一再自我循環。
這對Fed來說尤其棘手,它的主要工作是控制貨幣供應並控制通膨。
●如今通膨水平何以致之?
這都要歸咎於新冠疫情。
2020年春天,隨著新冠病毒的蔓延,這就像拔掉了全球經濟的插頭。世界各地工廠關閉;人們不再去餐館吃飯;航空公司停飛航班。由於業務幾乎在一夜之間消失,數百萬人被解雇,美國失業率從2020年2月的約3.5%飆升至近15%。
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收縮。
與此同時,Fed實施了緊急紓困措施,以防止金融市場陷入困境。將利率調降至接近於零的水平,並開始通過買進公司債務每月向市場注入數百億元。這樣做,可能會阻止全面的金融崩潰。但是,在過去20個月中保持這些寬鬆貨幣政策,同步也助長了通膨。
到2020年初夏,對消費品的需求開始迅速回升。國會和拜登總統在3月通過了一項歷史性的1.9兆元紓困方案,這讓美國人突然獲得了大量現金和失業援助。人們又開始購物了。需求從0上升到100,但供應無法如此輕鬆地反彈。
事實證明,當你拔掉全球經濟的插頭之後,不能以為只要把它重新插上,就能期待它重新開始以與之前相同的速度運作。
以汽車為例。汽車製造商看到疫情危機爆發,立刻採取了任何聰明的企業都會做的事情:暫時關廠以減輕損失。但在疫情導致工廠關閉後不久,由於人們擔心在公共交通上暴露並避免搭乘飛機,因而推高了對汽車的需求。汽車製造商和購車族同受打擊。
汽車需要來自全球各地大量不同工廠的大量零件,由世界各地的高技能工人製造。讓所有這些謹慎的操作重新上線需要時間,而在防止勞工生病的同時需要更多時間。
經濟學者經常將通貨膨脹描述為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商品。這正是在汽車業發生的事情。此外還包括房子、Peloton飛輪,以及許多其他成為熱門商品的東西。
●供應鏈怎會被拖下水?
「供應鏈瓶頸」,這是另一個近日常見的名詞。
再以汽車業為例。大家都知道高需求加上有限供應等於價格上漲,但高需求加上有限供應後,若是再加上生產延遲,那麼價格會上漲更多。
所有現代汽車都依賴於各種電腦晶片來運作。但這些晶片也用於手機、電器、電視、筆記型電腦和其他數十種物品,不幸的是,這些物品在同一時間的需求量也很大。
這只是全球供應鏈脫節的一個例子。由於新車上市緩慢,二手車需求飆升,從而推高了整體通膨。在某些特別案例中,車主甚至能以高於一兩年前買進價格出售他們的二手車。
●接下來會如何?
官員和經濟學者表示,2022年物價和薪資可能會繼續上漲。但持續多久和上漲多少取決於全球無數變數。
政策制訂者和商界領袖正在努力打通供應鏈瓶頸,以使商品恢復疫情之前的速度流動。但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而且不知道什麼樣的衝擊會突然發生,阻礙進展;像是新冠病毒捲土重來、一艘巨大的貨櫃輪卡在關鍵水道中,或是一場天然災害。
就Fed而言,它已經公開承認通膨比預期的更令人頭疼。Fed將在2022年上半年結束其債券購買計畫,這個過程被稱為縮減,並計劃全年升息3次。
Fed的動作在於:當借錢成本變得更貴時,通常可以緩解物價上漲的壓力,讓經濟回到那種美好、溫和的狀態。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