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流通量增幅 二戰以來新高

去年流通貨幣數量以二戰以來首見的速度飆升,這在歷史上向來是經濟的好兆頭。
根據聯準會(Fed)統計,在財政政策和貨幣寬鬆釋出大量現金之下,2020年底的流通貨幣總量猛增至2.07兆元,較上年增加11.6%,是1945年來最大年度增幅,當年是因為美國剛擺脫戰爭,軍工聯合經濟體制仍是整體經濟支柱。
去年流通貨幣大增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於5月通過2.2兆元的紓困法案,以及Fed在帳面貨幣數字上大印鈔票所致,讓Fed的資產負債表膨脹超過3兆元。
但是,當現金流通量增加時,也牽動其他方面的影響。
外國央行對美元現金的大量需求是目前流通量大增的重要原因。此外,在經濟不確定的時期,民眾對手頭現金的需求增加也是原因之一。
從歷史上看,流通貨幣往往在經濟危機時期增加。相對地,當所有現金開始大幅累積,它往往會尋找一個去處,從而導致經濟繁榮。
DataTrek Research聯合創始人柯拉斯(Nick Colas)表示:「在經濟周期剛開始時,美國流通現金的年增率始終達到高點。」
1983年時就出現這種情況,當時美國剛擺脫通貨膨脹引發的經濟衰退;1991年時是因為正在走出經濟低迷時期;2002年是網路泡沫剛剛破滅結束;2009年正逢金融危機結束。
以基本貨幣供應量M1為計算,1991年、2002年和2009年的貨幣流通量分別增加9.6%、10.2%和9.8%。
柯拉斯指出,「雖然這個指標可能有些古怪,但它向來代表了經濟出現轉折點。」「在有關疫情經濟如何偏好虛擬貨幣而非實體現金的一片討論聲中,值得注意的是,對實體現金的需求處於2000年時的水平,並且高於任何其他衰退時期。這對『現金退場』的觀點提供全新的視角,並且應該預示未來幾個月美國消費者支出將出現成長。」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