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憂「立」下典範 北京對台再下重手?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18日成立,成為首個以台灣為名的歐洲外館,被視為台灣外交勝利,這不僅是台灣與立陶宛的努力,背後有著美國勢力,還有美中角力。
立陶宛同意台灣設立代表處以來,北京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立陶宛也召回駐北京大使,雙方關係緊繃,美國、歐盟聲援立陶宛決定,美國官員、國會議員紛譴責北京。
北京愈施壓,立陶宛獲得愈多國際支持,還被稱為「有骨氣的小國」。立陶宛搭上國際反中風潮,與民主政體同一陣線,能與台灣增進經貿關係,還可獲得美國「實質支持」。
美國之音19日以「立陶宛挺台美國以出口信貸協議支持」為題報導,指立陶宛將與美國進出口銀行簽署6億美元的出口信貸協議。路透報導指出,正在立陶宛訪問的美國國務次卿澤雅(Uzra Zeya)19日說,反對其他國家企圖干涉立陶宛深化與台灣合作的主權決定。
從美方的發言與行動可知,台立關係背後,美國出了不少力。一方面,美國鼓勵各國向其看齊,在與中國具外交關係的同時,也能和民主台灣維持強勁的非官方關係;另一方面,美國為防北京奪取台灣邦交國進而擴大影響力,而發展出美台與第三國綁在一起的運作模式,立陶宛可說是成功案例。
對蔡政府而言,不僅是外交突破,還能拉近台灣與民主陣線的關係,而北京施壓立陶宛的作為,讓台灣獲得更多國際關注與聲援,加深中國惡霸、欺凌形象。
但北京最不樂見的是「台灣」兩個字出現在外館招牌上,若台、立無需為此承擔嚴重後果,則立陶宛將成為其他國家的「參考範例」,拜登政府考慮將台駐美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一案,也可望推進。
北京憂心相關發展對台獨勢力發出錯誤訊息,面對核心的台灣議題,北京沒有讓步與協商空間;若立陶宛不立即如北京要求「糾正錯誤」,恐不排除斷交,另一可能是懲罰台灣,讓台灣再失友邦。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