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專家:感染Omicron症狀輕 不該再稱為新冠「肺炎」

中國近期每日新增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持續攀升,財新網指出,與2020年初的新冠原始毒株及Delta毒株相比,近期流行的Omicron毒株致病性較低,且感染者少有肺炎症狀。有香港專家因此認為,新冠這類疾病的命名是否還要加上「肺炎」二字,值得商榷。
財新網指出,「新冠肺炎」命名由來與早期感染者的肺炎症狀直接相關。2019年底,「不明原因」肺炎襲擊湖北武漢,感染者均具有肺炎症狀。2020年2月7日,中國國家衛健委因此通告,將此疾病暫時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
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賽宣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正式被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中國國家衛健委隨後將英文名稱修訂為「COVID-19」,但中文仍沿用「新冠肺炎」。
報導稱,在新冠原始毒株廣泛傳播時期,肺炎是較常見的症狀。但隨著新冠病毒進化至Omicron毒株階段,絕大多數感染者均為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具有肺炎症狀的患者比例極低。
中國今年3月發布的最新版「新冠肺炎診療指南」指出,曾接種過疫苗者及感染Omicron毒株者,以無症狀及輕症為主,有臨床症狀者主要表現為中低度發燒、咽乾、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即使是普通型患者,即影像學可見肺炎表現的感染者中,發生肺炎的實際比例也不高。
報導指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研究團隊早前利用人體肺部組織和支氣管組織的體外培養平台進行研究發現,Omicron毒株在支氣管的複製速度遠超過原始毒株和Delta毒株,但在肺部的複製能力則較原始病毒株低近10倍。
財新網表示,多項研究結果均顯示,感染Omicron毒株與發生肺炎之間的關聯性已大大降低。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表示,COVID-19的英文全稱中並沒有「肺炎」對應的單詞,而且Omicron出現後,疫情形勢已經變化了,將COVID-19仍譯為「新冠肺炎」是不準確的,「與真實發生的情況不相符。」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