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上海抗疫成效初顯 重症救治面臨挑戰

上海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上海抗疫成效初顯,但後續的社會面清零工作仍艱钜,需要充分重視。雖然死亡占比很低,但目前對病死率最大影響的是高齡患者與基礎疾病患者的病故,這是上海當前救治面臨的最大挑戰。
人民日報報導,張文宏指出,上海從4月初以來每日最高2.7萬例感染,到目前逐漸降至2萬例左右,病毒傳播的基本再生數也從R0=9.5左右,降低至現今的有效再生數Rt=1.0左右。特別是疫情最為嚴重的浦東的Rt降至1以下。
他認為,雖然疫情仍存在較高反彈風險,但好消息是管控區外的社會面病例數呈逐步下降趨勢,部分行政區已實現社會面篩查全陰性。
張文宏以23日上海新增本土死亡39例,平均年齡78.7歲,最大年齡是98歲為例,這些人都患有嚴重的多臟器慢性疾病。在臨床救治時面臨的重症病例患者,幾乎都合併有嚴重的多臟器基礎疾病,且病情危重如晚期惡性腫瘤,嚴重心血管疾病,腦出血、肝硬化終末期,糖尿病、尿毒癥等,導致死亡直接原因大多是基礎性疾病導致。
這些患有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同時感染了新冠,雖然新冠引發的肺炎不一定嚴重,但基礎疾病的救治,仍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張文宏表示,未來應建立更為科學的救治體系,努力將Omicron的危害降到最低。下一階段應讓新冠定點醫院成為不僅是救治疫情,更是救治新冠陽性但基礎疾病更重的患者的綜合性醫院,給核酸陽性脆弱人群提供與疫情前同質的專科治療。
另一方面則大幅提升前階段因擔心疫苗副作用而沒有接種的這部分人群的疫苗接種。已有很多證據證實,這部分人群接種疫苗的不良反應率不高,但是不接種帶來的重症和死亡風險極高。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