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金山灣區今年10大事件 疫情、山火、科技公司出走…

年終將近,聖荷西信使報(Mercury News)表示,2020年有如歷史書籍中讀到的一年,是充滿災難、創傷、動盪不安、讓人精疲力竭、徹底改變世界的一年。史丹福大學政治系教授肯恩(Bruce Cain)說:「這麼多災難集中在一年當中發生實屬少見。」
以下是信使報整理出的灣區2020年十大事件:
一、新冠疫情
灣區2月傳出第一起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病患是一名到中國武漢旅遊返回聖他克拉拉縣的男子。灣區疫情於3月開始明顯爆發,七縣於3月中旬發布全美第一個居家避疫令(shelter-in-place)。法醫稍後證實,灣區第一名新冠死者死於2月6日,意味新冠肺炎早已在灣區悄悄傳播。截至12月19日,灣區累計確診病例為21萬3291例,死亡2228人。第一批新冠疫苗已於15日運抵灣區,由醫護人員優先接種。
二、致命山火
山火本是加州既有的現象之一,但近年規模不斷擴大,也愈來愈致命。今年8月,加州因為受到閃電襲擊,加上乾旱造成樹木枯死、森林過度生長、氣候變遷造成的熱浪,使山火一發不可收拾,焚毀超過410萬畝土地和1萬棟建築物,33人喪生,濃煙更籠罩灣區數周。
三、賀錦麗前進白宮
56歲的賀錦麗(Kamala Harris)在灣區屋崙土生土長,她於11月3日當選成為美國首位女性,也是首任非裔副總統。由於總統當選人拜登(Joe Biden)已高齡78歲,在某些情況下,賀錦麗可能接替拜登成為美國首位女總統。
四、「黑人命也是命」運動
今年5月25日,明尼蘇達州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警員壓頸8分鐘致死,引發全美各地抗議示威,包括灣區屋崙、聖荷西和舊金山,數千名民眾上街對警察暴力表達憤怒。然而,一開始的和平示威,到後來演變為放火、搶劫、傷人等暴力犯罪事件。
五、經濟動盪
受到疫情影響,加州4月和5月失業率飆升至16.4%,是自1976年以來最高,超過400萬加州人在疫情頭兩個月內失業,是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崩潰,灣區每七人就有一人糧食不足,糧食銀行前總是大排長龍,許多商店關門大吉,包括餐廳、飯店、酒吧、電影院、旅行社、航空公司等。
六、科技公司出走
灣區今年發生企業出走潮,許多公司紛紛將總部遷往其他地區,例如,科技公司甲骨文和惠普遷往德州、傳統企業如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和McKesson也向灣區說再見,歸咎主要原因是高房價、長時間通勤、高稅率、遊民問題等。
七、捷運延長至矽谷
經過30年的計畫,灣區捷運終於在6月正式延長至聖他克拉拉縣,密爾比達和貝律耶沙車站陸續啟用。然而,沒有預料會受到新冠疫情的打擊,這兩個新車站有如空城,12月客流量只有預期的5%。
八、法國洗衣店
加州州長紐森(Govin Newsom)為疫情頒布居家令,卻於11月在納巴縣米其林餐廳法國洗衣店(French Laundry)與友人不戴口罩共進晚餐,引發軒然大波,被其他政治人物稱為「不良示範」,紐森本人也道歉稱這是一項「嚴重錯誤」。事件發生後,加州罷免紐森的呼聲愈來愈高。
九、49人隊痛失超級盃
第54屆美式足球超級盃由舊金山49人隊出戰堪薩斯酋長隊。結果49人隊踢到鐵板,酋長隊在第四節演出大逆轉,以31:20擊敗49人隊,49人隊痛失睽違25年再奪超級盃的機會。
十、分拆大科技企業
批評者認為,Google、臉書、亞馬遜和蘋果的規模太大,造成壟斷,同時傳播不實訊息削弱美國民主。因此,聯邦政府提出分拆這些科技巨頭的建議。結果將會如何?有待明年分曉。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