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個手繪燈籠 農曆新年點亮紐約華埠

新年走在華埠街頭,能看到更多人舉起手機,仰頭拍照——緩步定睛才發現,原本昏暗的街道明亮了不少。相比堅尼路以南的繁榮,以北的街區與小義大利相比更顯落寞;2023年農曆兔年之際,華埠商業改進區(Chinatown BID)與「亮麗中國城」(Light Up Chinatown)項目以及華策會人瑞中心的數百耆老合作,裝飾近千個燈籠、再趁午夜掛上街道,在新一年里將華埠的黑暗角落照亮,喜慶之餘更提升了社區安全感。
行政總監陳作舟說,這次的掛燈項目終於「過河」成功(堅尼路又有運河之意),傾聽民意照顧到該街以北的伊利沙白街(Elizabeth St.)、勿街(Mott St.)以及等地,并有意不斷延伸至整個華埠街區。
他說,此次項目和發起掛燈的「亮麗中國城」合作,該項目是紐約州長霍楚(Kathy Hochul)「紐約州下州地區振興計畫」(Downtown Revitalization Initiative,DRI)第五輪資金補助的項目之一,受捐約70萬;但目前資金尚未到位,掛燈先由商改區墊資,隨後補齊。
不僅如此,東百老匯怡東樓隔壁的廣場、宰也街(Doyers St.)、披露街(Pell St.)以及和包厘街(Bowery)的交界處,因為缺少路燈成為社區「黑暗死角」,也都藉此機會增加了照明和燈籠,24小時點亮。
相比疫情中「亮麗中國城」前幾輪的掛燈,結合經驗對燈籠進行了特殊處理,商改區特殊項目主任李德容表示,工人加班加點將數百燈籠塗上防雨、防潮膠水,確保能在戶外經久如新。
而此次的燈籠裝飾也由來特殊,人瑞中心的數百個老人在經過近十次的手工作坊後,完成了繪畫兔子、吉祥祝福和貼福字的工作—— 人瑞中心主任伍寶玲表示,耆老最害怕便是無事可做「成為被漠視的邊緣人」,但在這個農曆新年,社區帶著尊重長者的祝福讓他們加入到貢獻社區的活動中,每個人都幹勁十足,樂此不疲。
陳作舟表示,東百老匯地區的有些燈籠上還寫有猶太文,因為該地也曾是猶太人社區,這也更加深了他們和華埠的情誼。
亮麗中國城計畫發起人之一、聯合民主黨主席司徒仲菁表示,將華埠拉出黑暗是新一年的願景,如今街道更亮,更安全,在新年夜走親訪友守歲之時,這一盞燈也是溫暖人心的象征。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