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與父母同住比率增 「如何把子女攆出去」文章流傳

子女成年之後就搬出原生家庭,與另一半成家立業,過去是美國人典型的人生模式。但其實自二戰以來,與父母同住的美國年輕成年人比率就在緩慢上升,新冠疫情更激化此情勢,也成為不少父母頭疼的問題。
國會山莊報(The Hill)報導,202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5歲至34歲成年人中,22%男性與13.4%女性仍與父母同住,為有相關數字以來的最高紀錄;到今年,此數字推估為19%的男性及12%的女性仍與父母同住。
自2011年以來,18歲至24歲成年人與父母同住的比率一直超過一半。
20世紀前40年,30歲以下成年人與父母居住的比率常態超過40%,1940年一度觸及48%;不過二戰後的都市化及經濟繁榮,讓年輕人與父母同住的比率下降,1960年代一度降至30%。
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比率自1960年代開始上升,原因包括學貸愈發沉重,房屋難買、晚婚、高失業率等;近期的激增則是新冠疫情,而且據估計,2020年因失業或避疫而回老家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估計有三分之二目前還待在家裡。
理想上,與父母同住可以增加親情關係,與家人分憂解勞,或是負擔家計,如同二戰前以大農莊為主的鄉村社會。但是現在也有不少父母苦惱此事,在網路上,甚至有「如何把子女攆出去」之類的文章 流傳。
丕優(Pew)近期一份研究發現,40%的父親表示,子女與父母同住無益社會,只有12%的父親認為如此有益社會;母親的比率與父親相似而稍低。
還有許多子女是不願分擔家計,有些還不願去找工作,甚至還在跟父母要零用錢者,讓父母的開銷更為沉重;新澤西州理財學者基尼(Jim Kinney)表示,民眾通常要在職場的最後十年為退休做準備,若到此時還在負擔子女生計,那退休品質就會大打折扣。
基尼表示,若是有一份工作,為了存錢、還債等而節省開支,那與父母同住其實不是壞事,因此,父母或許有責任讓子女「不舒服」些,例如強迫他負擔些房租等。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