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演說「塑造中國周邊戰略環境」學者:綿裡藏針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日前發表對中政策演說,提及將會尋求「塑造中國周邊的戰略環境」。對此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尹麗喬(George Yin)分析指出,布林肯延續美國總統拜登一貫的多邊主義策略,對中國傳達「綿裡藏針」式的訊息,一方面表達樂見中國發展以及建立溝通,一方面也嚇止中國,不要片面改變國際秩序。
尹麗喬指出,布林肯演說中,強調美國不會改變中國,也不反對看到中國崛起,但是譴責中國對於破壞國際秩序或規則的行為,例如派遣軍機擾台,或是經濟上竊取技術、間諜活動等。
在這個基調上,布林肯提出美國戰略「投資」(Invest)、「結盟」(Align)和「競爭」(Compete)3個概念,尹麗喬分析,簡單說就是透過加強美國和盟邦、特別是中國周邊國家間的合作關係,來嚇止中國破壞現行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不過尹麗喬也說,他認為在演說中,美國並不是要「對抗」中國,而是較為和緩的「競爭」;有些中國媒體仍把演說定義是「美國要整中國」,他認為是忽略了一些重點。尹麗喬認為,演說傳遞的訊息很清楚,就是只要是基於國際秩序下的公平競爭,美國並不會對中國有意見,但若中國誤解、或持續在國際上「犯規」,那就可能加深兩國對抗態勢。
至於台灣方面,尹麗喬說,他認為美國仍維持一貫立場,就是追求台海和平、維持現狀,且據他觀察,在「投資」、「結盟」和「競爭」的體系中,台灣佔據重要角色,包括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或經濟力量等,都是美國重要的合作對象,因此台灣不用對自己太沒信心。
尹麗喬指出,布林肯在演說中提到台灣在區域中是蓬勃發展的民主政體、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a vibrant democracy and leading economy in the region),這些要素都讓台灣在現今美國的多邊戰略框架裡有重要地位,台灣接下來要注重的應是藉此機會,向美國和國際參與發展實質關係,而不應拘泥形式,「重點是裡子不是面子」。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