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Q&A/經濟衰退了嗎?不光看GDP
問:最近談起經濟前景,總是人心惶惶,美國經濟是否已經衰退?
答:全美經濟近兩年來如雲霄飛車般忽上忽下,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曾短暫急劇衰退,之後連續六季增長,今年卻再現頹勢,國內生產總值(GDP)連續兩季下滑,第一、二季各衰退1.4%、0.9%。
顯而易見,經濟開始放緩,至於如今是否真的進入經濟衰退?經濟學家必須分析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在內的若干因素才能確定。
洛杉磯投資顧問業者Bel Air Investment Advisors高階主管路德維希森(Carl Ludwigson)說,經濟成長趨緩導致商品和服務需求下降,其好處應該是通貨膨漲跟著減緩,但目前的風險在於經濟過度放緩,朝向經濟衰退。
安聯保險公司(Allianz)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將近十分之八受訪者擔心當前世界緊張局勢將導致經濟衰退,不到一半的人預計今年經濟會好轉;此外,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上個月對經濟學家進行調查,受訪者認為,未來12個月經濟衰退或修正的機率為28%。
各方人士對「經濟衰退」定義不盡相同,但接連兩季經濟負成長通常被認定為衰退。根據官方負責宣布衰退的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衰退的正式定義須將個人收入和家庭就業(household employment,如保姆、家管等在個人家庭內工作的就業機會)等其他因素考量在內。
有人提問:國家經濟研究局為何不接受兩季接連負成長的衰退定義?該機構在網站上回應稱,首先,不會僅以GDP研判經濟情勢,而會考慮一系列指標;其次,除了經濟活動減緩,還要進一步評估減緩或衰退的幅度,其經濟衰退定義包括「經濟活動顯著衰退」,因此,真正的GDP就算連續兩季小幅下降,也不能確定降幅已達峰值;第三點,主要關注重點是按月進度表,需要考量月指標;第四點,按季檢視生產行為時,該機構對實際「國內總收入」(GDI,Gross Domestic Income)給予同等權重,GDP與GDI之間的差異稱為統計差異,在2001年和2007至2009年間經濟衰退下特別重要。
經濟學家表示,為確實研判經濟衰退是否到來,還要關注GDP之外的其他指標,包括高通貨膨漲、負收益率曲線、地緣政治不確定性。
第一指標:高通貨膨漲
高通膨通常會在經濟衰退前出現。一旦通膨、物價上漲,身為美國經濟引擎的消費者沒辦法花那麼多錢,於是零售規模縮減、製造訂單減少,凡此種種終將導致經濟衰退。
目前掌握到的最新數據是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上漲9.1%,創1981年11月以來最大跨年漲幅。
第二指標:負收益率曲線(Negative Yield Curve)
收益率曲線用以衡量不同期限、不同到期日的債券報酬率,當短期債券(如2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高於長期債券(如10年期美國國債)時,顯示債券投資者對美國經濟走向質疑。
目前收益率曲線一直趨平,4月初一度跌至負值。
第三指標:地緣政治不確定性
在全球經濟體當中,世界任何一個地區不穩定都可能對其他國家產生連鎖經濟影響。
目前,在俄烏戰爭、人們對新冠病毒傳播和變異持續擔憂下,國際貿易普遍存在不確定性,此外,對俄羅斯的制裁可能推升天然氣價格。世界銀行(World Bank)已將今年全球經濟預估成長率由4.1%下調至3.2%。
經濟減緩未必導致衰退,而且經濟衰退在經濟周期中不可避免,許多公司在經濟衰退中倒閉,卻另有公司隨著經濟復甦而茁壯。
非營利學術智庫美國經濟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研究員厄爾(Peter Earle)說,單單這些經濟指標並不會決定生死存亡,回首看看歷來各項經濟指標,無論技術指標、或者其他更容易看到的指標,都曾多次飆升,但什麼事也沒發生。
當今經濟局勢也有些正面跡象,諸如失業率低、工資上漲和消費者支出相對有抗壓性。
經濟衰退或許令人生懼,但仍可採取行動預做準備,好比建立應急金(最好是三到六個月生活費用)、專注還債,都可望較輕易度過難關。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