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亞當斯訪華埠 一場必要的形式
紐約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在上任一年後,首次造訪離緊鄰市政廳的華埠社區,而這個「鄰居」於他而言卻顯得那麼陌生。面對蕭條的街景、髒亂的街道、閉門的店家,亞當斯在眉頭緊鎖中不斷問:「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華埠社區一直以來都不是市府撥款和扶持重點,但在這幾年,卻是遊民所、城區監獄等嫌惡項目的核心選址。在州府振興華埠資金11個項目的公布後,當局才揚言,要讓華埠重回歷史文化旅遊中心地位。
但華埠不僅僅是旅遊景點,更是許多新移民華人的家園,哪怕是年輕一代逐漸搬走的當下,華埠也是他們心中不可被取代的精神故鄉。眼見它沒落蕭條卻多次抗爭無力,這裡的居民只能「夾縫中求生存」般,絞盡腦汁在政府的建案下商議出代價最小的妥協方案,以期給千瘡百孔的家一個「死緩」。
所以哪怕是被人說「形式主義」也好,著力促成亞當斯僅僅20分鐘的華埠之行,也能給多次投訴無效、官員推鍋無門的居民們一點希望。但事實證明這不是一場無用的形式主義。當冷清、蕭條、沒落、破敗感向這位市長襲來時,他開始追問相關單位的應對模式和解決方案,而身邊幕僚的回答卻耐人尋味。
「投訴收到了、計畫收到了、反饋收到了。」「那然後呢?」「我們看了。」「結果呢?」「還沒有結論。」市長和官員的對話使新怡東大酒樓內喜慶的裝潢有一絲諷刺,打破這尷尬的是市長嶄新的承諾,雖尚不知未來的結果,卻也給了夾縫中的華埠民眾們新的期待,「起碼他答應了,那今天就不算白忙。」
(紐約客談,每周二至周六見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