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英防相:俄羅斯是印太威脅 有能力破壞基礎設施

美允中增加直飛航班 飛行途徑需繞過俄羅斯

紐約客談╱ 淪為曇花一現的「亞洲現象」

號稱「十年磨一劍」的百老匯新劇KPOP,上演不到兩周就因票房冷而難以繼續,著實給認為「韓流」已成功入駐美國社會的「幻想」一記現實的「耳光」。

不提投資1400萬元難以收回,均價32.06元的門票也創百老匯史上新低。許多人不禁懷疑,難道美國媒體那些高到驚人的KPOP數字是虛的嗎?KPOP已成功走進歐美市場的現象也是假的嗎?其實不然。KPOP作為新生代的亞洲年輕文化,在美國擁有知名度是真,但有願意真金白銀砸錢的「死忠粉」是假;哪怕有,也是「星星之火不足以燎原」,僅集中在某幾個明星上,難以形成如美國流行文化的席捲之勢。

BLACKPINKBTS作為當前兩大歐美地區最具知名度的韓國偶像團體,是韓國娛樂產業自上世紀90年代末崛起後,目前「從韓國走得最遠」的代表,不僅獲告示牌(Billboard)榜首、「時代雜誌」年度巨星、美國人民選擇獎等,海外巡演也是場場爆滿。

究其原因,BLACKPINK和BTS背後的公司是深耕韓國娛樂產業多年的「大拿」,在2010年代初就精心策劃這樣的偶像團體,目標就是「走出韓國、走向世界」,優先挑選有海外和韓國雙重國籍、英語講得如同母語者,聘請歐美音樂和舞蹈專家訓練。

反觀百老匯KPOP,從歌曲的創作和故事的創意上,都有深深的韓國文化烙印,不足以帶給美國觀眾爆裂性的衝擊和認同感。而終究作為外來文化的KPOP,目前仍然是靠美國的年輕市場關注、多半靠著新鮮感支撐;所以當出品的內容缺乏與美國文化融合,也難逃淪為曇花一現的「亞洲現象」。

百老匯 BLACKPINK BTS

上一則

紐約客談/鑽漏洞濫用福利 肥了誰的口袋?

下一則

紐約客談/語言正義 應進入「進步主義」議程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