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中國宣布:恢復旅行社經營外國人入境旅遊業務

馬斯克計畫最快4月訪中 尋求與總理李強會面

紐約客談/改善教育政策 應多聆聽移民社區

紐約市教育局29日發布公校入學新政策指南,儘管仍有讓華人家長感到不滿意的錄取方案,但相比之前白思豪極端的政策,很多家長將此次改進的部分看在眼裡,但仍有褒有貶。

以市教育總監班克斯的角度出發,希望給在考試中發揮失常,但平日課業達到老師認可的學生,讀好學校的機會;其所推行的「不重成績」、「不唯分數論」政策,反而可以給學生帶來全方位的學習機會,才是該衡量學生成功的標準。

華人家長認為,雖當局的新計畫往正確的道路前進,但還未達到擇優錄取的原則,與希望用完全客觀的考核制度標準的家長還有些落差;其中高中的入學制度,將學生的成績分成不同等級,把每所學校成績前15%的學生分成第一檔,卻忽略各個學校的評分系統差異、學生知識水平不等的事實。

加劇問題的原因在於好學校的名額不增加,供不應求的結果最終還是要依賴抽籤制度,「換湯不換藥」,當局若要更多學生受益,就得讓學校增加更多席位。

針對初中入學標準,當局表示會繼續傾聽社區民眾、教育人士的意見,這也遭到部分家長的質疑,指當局甚少走入移民社區,真正聆聽當地民眾的意見;移民確實面臨語言障礙,但對教育議題非常和關注,只要當局願意提供資源,許多家長願意參與公聽會。

值得讚許的部分,是當局同意將特殊高中入學考試(SHSAT)與普通高中錄取的結果同時發放,恢復之前的做法,為協助弱勢社區,也將興建四所學校提供就地資源;而針對學生就近上學的原則,相信市府偏向贊成,這點也受到華人家長的肯定。

教育局 華人 移民

上一則

紐約擬比照加州 2035年禁售純燃油車

下一則

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樂融東西」 10月回歸林肯中心舞台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