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書店去哪了,還回來嗎?
在不時有書店關閉的紐約,布碌崙(布魯克林)的一家小獨立書店,卻宣布要在今年秋天開設一家分店,讓人投去驚異和欣喜的目光,在閱讀線上電子化的同時,小書店應如何生存並發展壯大?
位於布碌崙卵石丘(Cobble Hill)的小書店名為「書是魔術」(Books Are Magic),是五年前由作家史超伯(Emma Straub)和她丈夫共同建立的。書店的特色是陳列和出售當地作者的書籍,他們邀請布碌崙和紐約市其他區的作者,到他們店裡朗讀書籍、簽名售書,還通過社群媒體把喜歡圖書的人聚集到一起,共同交流探討。
很快這個小書店就火了起來,成了網紅書店,甚至被列入了旅遊目的地。隨著需求的增加,店主人決定在鄰近的布碌崙高地(Brooklyn Heights)開設一家分店。
紐約的華人社區,以法拉盛為例,在本世紀頭十年曾擁有三家中文書店:世界書局、中華書局和新華書店。它們曾經為許多華語新移民提供心靈的慰藉,安撫思鄉的情緒。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商業大潮的湧動,這三家書店都離開了法拉盛。以前有人曾經專門到這三家書店去購買筆墨紙硯,現在卻不知道要到哪裡才能買到。法拉盛有華語世界不同風味的飯館,但卻難以找到出售筆墨紙硯的商家。有人感歎,法拉盛之大,難道就容不下一家小書店嗎?
誠然,互聯網的興起,電子書的歐興,以及網購的異軍突起,對書店構成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威脅,書店生存不易是客觀現實。但書店作為交流精神和思想的場所卻不應該、也不可能消失。書籍可以被忽視,卻無法被忘卻。開書店需要有經營者獨到的眼光,更需要有人扶持。
(紐約客談,每周二至周六見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