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華社領袖精英 恐脫離群眾
華裔參選人最終沒能拿下第十選區國會議員民主黨提名,但不令人意外的是,兩名華裔參選人牛毓琳和李江華,分別在曼哈頓華埠和布碌崙8大道兩大華裔社區中得票率第一。
李江華出身布碌崙華社,支持率高合情合理;而牛毓琳的理念近年來已經和華社拉開差距,鮮有華社領袖支持她,她在競選最後一周,也基本放棄在華社活動,那為何她仍然能夠吸引華裔選民呢?
原因或是,大多數華裔選民,在不了解自己需求、不了解參選人政見的情況下,仍然「華人只選華人」;去年的市長和市主計長初選就是有力證明:雖然絕大多數華埠社區領袖支持的都是亞當斯,但第一輪投票中,絕大多數華人仍然投票給華裔楊安澤;而在市主計長初選中,年僅18歲毫無經驗的華裔少年潘佳仁,居然在皇后區和布碌崙的四個華社為主的州眾議員選區得票率第一,令人乍舌。
可能也正因如此,牛毓琳才敢在左派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為無論如何華裔選民都會支持她,不用擔心丟掉華人選票;就算她的主張已脫離社區需求,仍能得到可觀的華人選票。
另一方面,華裔社區領袖們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群眾,不少人背書高德曼、利華娜,但兩人在華社的支持率仍然不及牛毓琳,他們的背書無法說服選民;而李江華的例子則說明,即便有社區領袖支持,華社精英層仍然缺乏強大的動員能力,教育選民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參選人的政見、讓他們出來投票;也只能希望未來的華裔參選人能紮根社區,社區領袖能增加動員能力,華裔參政的希望才能增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