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初選落敗 社區分析:投票率低、分票影響

紐約州第十選區國會議員初選,前川普彈劾案檢察官高德曼(Dan Goldman)基本確定獲勝,但州眾議員牛毓琳和社區人士李江華各自守住了華埠和布碌崙(布魯克林)8大道兩大華裔社區;社區人士表示,本次初選華裔的投票率依然不高、華裔參選人分票嚴重,是導致華裔參選人未能創造歷史的原因之一。
根據市大研究所都市研究中心(Center for Urban Research)地圖項目主任羅馬萊維斯基(Steven Romalewski)公布的第十選區得票率地圖,在牛毓琳目前代表的包含華埠、亞裔選民占近四成的州眾議員第65選區,她的得票數為2505張,得票率近三成,在各參選人中排名第一;尤其在華埠,在並未得到大多數華社領袖支持的情況下,得票率仍高於60%。
多年深耕布碌崙華社的李江華,本次在8大道華社得票率也排第一;所在的州眾議員第49選區,李江華得票255張,得票率為38%,在8大道周邊社區的得票率在40到60%之間。
紐約中華公所顧問、民主黨65區黨代表于金山表示,亞裔人口占第十選區20%左右,但華裔選民在此次初選沒有展現力量,「許多人不了解,初選比普選含金量更高。」
他表示,牛毓琳仍吸引華裔選民,因過去六年州眾議員任內積累知名度,選民對她比較了解;「第十選區參選人眾多,其實選民對具體的個人政見不了解,最重要的是知名度;相比之下,兩黨對壘的普選,政策問題比較重要;雖然近兩年來華裔社區的政治態度有所改變,開始轉向溫和派,但主要的傾向沒有變,還是跟著民主黨主流意識形態。」
對於李江華,于金山表示,「雖然他造勢聲量很大,但耐不住華社投票率低,華人還是不了解選舉制度。」
他說,「像第十選區此次初選出現十多個參選人的局面,其實對華裔是好機會,未來未必會有如此良機,因為只需不到30%的得票率就有可能獲勝;遺憾的是,這次有三個華裔參選人,如果只有一人,且政見稍溫和一點,是有機會獲勝。」
市大研究所都市研究中心的第十選區初選地圖還顯示,篤定獲勝的高德曼拿下曼哈頓翠貝卡、西村、格林威治村、金融區和布碌崙登波、布碌崙高地等收入較高的社區,而且在猶太社區波羅園的得票率高達60%到100%;于金山表示,高德曼的主張比較溫和,且競選經費充足,獲勝並不意外,但社區對高德曼了解不多,「他的華裔社區政策還沒有成型,需要時間檢驗。」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