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反建遊民所 兩大華社成果不同
數百位法拉盛的民眾與各社團日前在酷暑下上街遊行,反對建立遊民所,這場持久戰顯示民眾的熱情與呼聲,並未隨時間消弭,也不像放煙花般一次就散。
許多民眾感到挫敗,憤怒,是因為同樣是華社,曼哈頓華埠與皇后區法拉盛對於反對建立社區遊民所雖同樣不遺餘力、不依不饒,但取得的成果卻截然不同,一方面,市府在取消華埠麥地臣街(Madison St.)47號的遊民所項目後,繼又取消了格蘭街(Grand St)231號遊民所項目,而另一方面,法拉盛的遊民所項目,卻在暫停動工數月後,逕自宣布重啟。
在華埠,市議員馬泰(Chris Marte)表率,指出市遊民服務局目前在曼哈頓華埠規畫的遊民所過多,敦促遊民服務局改變政策,而法拉盛最近一場遊行之中,一位與會者指出,令她感到失望的是,雖然法拉盛市議員黃敏儀派了代表來,但其他民選官員,例如曾經對項目喊「卡」的劉醇逸、州眾議員金兌錫,並未派代表而來或是再發相關聲明,不禁令人疑問:「到底是對遊民所喊卡,還是對民眾喊卡」,而在市府擔任要職的華人,似乎也未充分地傳達民情。
事實上,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建立遊民所,雙方都同意在華社需建立更多的可負擔住房,滿足老百姓的需要,也都希望在由納稅人埋單的公共項目上,能有最基本與有誠意的「程序正義」,也希望在公共經費的分配上勿要顧此失彼;此前的社委會及黃敏儀組織的社區會議礙於疫情均為線上,且建案答疑,也多以扼要的書面形式完成,在全面重啟以前,一場線下、有多方利益、社區民眾廣泛參與的公聽會,是必要,也是對民情與程序的尊重。
紐約客談,每周二至周六見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