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華埠雙語路標日漸減少 市議員將提案保留並增加

曼哈頓華埠中英雙語路標見證著社區的歷史,但雙語路標近年來已經愈來愈少,許多被純英文路標替代;市議員馬泰(Chris Marte)4日在華埠街頭舉行記者會,宣布將提案要求市府保留並增加華埠的雙語路標,並將雙語路標推廣到全市。
影音來源:記者和釗宇
華埠作為華裔居民在紐約市最早的聚集社區,華裔元素隨處可見,包括設有漢字標識的路標,在全市獨樹一幟;然而,此前紐約時報報導,市府在1985年下令製作的至少155個雙語路標中,現在只剩下101個,因為路標損壞後將只替換成英文路標。
馬泰表示,疫情導致華埠受傷嚴重,而且華埠城區監獄建案可能讓社區未來十年一直處於施工環境下,華埠正在努力,繼續作為移民、勞工、小商業者和遊客的家園,「雙語路標不僅是華埠的象徵,也是非英語社區裡實用的之路工具;我們應該改正過去的錯誤,所以我推出提案,不僅要保護華埠的雙語路標,而且要將雙語路標推廣到全市。」
提案要求市交通局對現有的雙語路標進行評估,並將雙語路標擴大至華埠和下東城中文使用較多的社區,同時恢復此前被替換成純英文的雙語路標;交通局也須出台評估報告並建立數據庫,讓公眾可以追蹤路牌替換情況;提案還要求市府允許市議員提出新設雙語路標的要求,每個選區的市議員最多可提出新設15個雙語路標,交通局則可每年在每區新設250個雙語路標。
州參議員卡范納(Brian Kavanagh)對馬泰的提案表示支持,他說,華埠一直是紐約市中華文化的中心,而且皇后區和布碌崙(布魯克林)的華裔社區也發展很快,雙語路標對不僅指路很重要,而且也象徵著社區傳統的保留。
紐約中華公所主席曾偉康說,許多人來華埠旅遊時經常迷路,「感謝馬泰的提案,讓華埠能夠保留歷史傳統,同時也希望其他移民社區能夠用自己的母語來製作雙語路標。」
華埠共同發展機構(Chinatown Partership)行政總裁陳作舟則表示,雙語路標不僅代表文化傳統,對不懂英文的移民來說很有必要,因為華埠街區不像中上城的道路以數字命名,「這裡就算是紐約市民也可能迷路。」
馬泰還說,這一提案預計將獲得所在選區移民較多的市議員支持,如代表法拉盛華裔市議員黃敏儀和代表皇后區阿斯托利亞對的韓裔市議員黃茱莉(Julie Won,音譯);提案將進入市議會交通委員會討論,預計未來兩個月內可舉行公聽。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