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蓋遊民所應憑數據說話
在曼哈頓華埠社區超過半年的抗爭下,紐約市府近日先後宣布,取消四個新遊民收容所計畫中的兩個選址,令社區感到希望;不過期間抗議者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提出各項理由反對,卻從未有市府單位來聽取社區意見或溝通,在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積極解決遊民問題的當下,若未按照科學和數據選址,未來市府再將新遊民所計畫興建在華埠等華人社區,也不無可能。
在反對遊民所的抗議活動中,與會者提出遊民所選址附近有多間學校、老人中心等,再加上各項數據證明,現已有六間遊民服務設施的華埠,在市府將目前全市空置的2500多個床位妥善分配前,已不需要再建更多遊民所來容納更多遊民。
如今市府宣布取消位於麥地臣街47號和格蘭街231號的兩處計畫遊民收容所,無非是感到社區及各界壓力,但在紐約市遊民問題持續嚴重的當下,市府總是要再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雖然兩處計畫遊民所在市府的決定下取消,但有民選官員認為,華埠社區長期缺乏建設,如今取消遊民所,怕是市府推進監獄建案或平息社區缺乏可負擔住房的怒火;社區要求,市府應該「看證據做事、憑數據說話」,同時還要開啟雙向對話。
在美國講求自由民主的社會,遊民所及相關社會服務機構的興建,不應該是行政機構坐在辦公室像「韓信點兵」一樣,「點到哪就建哪」,而是要進行更完善的研究、全方面的溝通,以及數據的支持下,來推行計畫,否則既無法解決遊民問題,還會引起更廣泛的民怨。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