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研究所探討哈佛大學招生歧視案

「學生公平入學」組織(SFFA)主席布盧姆(Edward J. Blum)和紐約同源會創會會長陳慧華(Wai Wah Chin),21日受到曼哈頓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邀請,與百餘位各族裔聽眾分享哈佛大學招生歧視亞裔現象的歷史和當前狀況,表示該起訴該校只是一項「宏偉藍圖的起點」,未來將繼續著力改善美國教育系統中的種族歧視現象。
2014年,布盧姆帶領的「學生公平入學」組織首次在麻州地方法院對哈佛提告,控訴該校在招生過程中存在種族歧視,錄取審核標準明顯不利於亞裔等少數族裔群體,對該族裔學生造成申請哈佛「天花板」(ceiling)限制。2019年和2020年,哈佛分別贏得初審及第一巡回上訴法院的上訴;2021年,布盧姆再將此案上訴至最高法院,目前兩方都處在提供證據環節,最高法院預計10月將對此案展開辯論,並可能於明年春季宣判。
布盧姆表示,無論結果如何,起訴哈佛只是宏偉藍圖的一部分,「學生公平入學」組織也並非只是著眼於招生錄取,「在上世紀90年代,哈佛亞裔學生的錄取比率在20%,十年後降為16%,並且一直持續在不超過17%,直到我們開始和該校打官司的這七年裡,哈佛將亞裔學生的錄取比率提高到了29%。」
布盧姆指出,回溯歷史,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哈佛等高校歧視並不是針對亞裔,而是從排擠猶太人開始,特別將招生準則從學術成績和考試改為看重性格和領導力,「他們這樣做是知道這是排擠猶太人的唯一辦法,現在他們用同樣的方式「懲戒」亞裔美國人。」在布盧姆眼中,很多現象的存在已經不是隱形偏見,而是明顯偏見。
陳慧華也更加著重指出當前社會對與華裔的排擠,「不知道有多少人聽說過百年前的排華法案,存在的根源究竟是什麼?是因為中國人工作的太好了,他們『動了一些人的蛋糕』,才會被排擠、被壓低工資。」
陳慧華表示,這種排擠影響者全國乃至全球經濟的發展,而目前的仇亞犯罪和歧視華裔不過是在使「歷史重演」,「我們心中的美國社會,應該是無論背景、種族、家世、外貌,只要有過人的能力,就可獲得尊重和公平。」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