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部台灣新浪潮電影經典 11至24日紐約上映

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與電影論壇戲院(Film Forum)攜手推出「台灣電影新浪潮影展」,由電影史學者、哈佛大學電影資料館館長蓋斯特(Haden Guest)擔任主策展人,選映: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戀戀風塵、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17部經典,包含海外難得一見的作品,將從11日(周五)至24日,在紐約電影論壇戲院大銀幕播映。
電影論壇戲院創立於1970年,本次以「新浪潮:1980年代台灣電影再發現」(New Waves: Rediscovering Taiwanese Cinema of the 1980s)為主題,回顧1980年代台灣電影史,也包含1990年代早期受到電影新浪潮運動影響的作品。
台灣在1980年代一群才華洋溢的電影導演崛起,堪稱是20世紀晚期世界電影界奇蹟,迅速為台灣電影改頭換面。這些「台灣新電影」導演獲得國際影壇高度肯定,但作品卻鮮少有機會在台灣以外播映。這些作品挑戰當時的電影手法,並為台灣電影帶來新穎尖銳的政治表現。影響持續至今。
紐約電影論壇戲院將播映台灣新電影鼻祖之作「光陰的故事」,以及當年轟動一時的「兒子的大玩偶」。前者四段式集錦電影採自然寫實拍攝方式,開創新的電影形式及電影語言。後者由作家黃春明小說改編而成,上映時仍是戒嚴時期,其中短片「蘋果的滋味」因內容涉及台灣底層人民的貧窮生活現況,一度險遭刪除。
本次聚焦的作品有:楊德昌執導青梅竹馬、海灘的一天、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恐怖份子;張毅執導我這樣過了一生;侯孝賢執導戀戀風塵;陳坤厚執導小畢的故事、最想念的季節;王童執導稻草人、假如我是真的。
為呈現台灣電影新浪潮對於1990年代電影工作者的影響,並選映李安首部劇情長片「推手」以及蔡明亮長片處女作「青少年哪吒」。前者當年奪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及評審團特別獎,並參加香港電影節、柏林國際影展等超過30個國際影展。後者深刻描繪青少年生活的壓抑與解放,蔡明亮導演聞名國際的極端寫實主義電影美學,在本片顯露雛形。
影展購票及詳情網址:https://filmforum.org/series/new-waves-rediscovering-taiwanese-cinema-of-the-1980s。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