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中國宣布:恢復旅行社經營外國人入境旅遊業務

馬斯克計畫最快4月訪中 尋求與總理李強會面

紐約市大皇后學院聯展 8藝術家探索亞裔身分

「被遺忘的:亞裔的尋回失落」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合影。(記者鄭怡嫣/攝影)
「被遺忘的:亞裔的尋回失落」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合影。(記者鄭怡嫣/攝影)

紐約市大皇后學院Godwin-Ternbach博物館新展「被遺忘的:亞裔的尋回失落」(Understatements: Lost and Found in Asian America)28日開幕,仇亞犯罪激增的背景下,八位亞裔藝術家以雕塑、繪畫、影像等不同媒介,從個人的感受層面出發,探索亞裔身分在美國歷史上的演變。

「被遺忘的:亞裔的尋回失落」展覽開幕。(記者鄭怡嫣/攝影)
「被遺忘的:亞裔的尋回失落」展覽開幕。(記者鄭怡嫣/攝影)

1960年代,民權運動迭起,「亞裔」(Asian American)一詞首次被提出,為不同背景的亞裔提供保護傘,1980、90年代,強調族裔標籤的亞裔藝術家群展陸續舉辦,提高了亞裔群體在主流社會的能見度,此次展覽遴選的八位亞裔藝術家,從更個人、更生活化的場景與感受出發,探索他們所經歷的日常、文化與歷史。

台灣藝術家吳育雯的作品「走路」。(記者鄭怡嫣/攝影)
台灣藝術家吳育雯的作品「走路」。(記者鄭怡嫣/攝影)

共同策展人、美國華人博物館策展部主任譚海俊(Herb Tam)介紹,展覽反映個人感受,希望觀眾能體驗到共通的情緒或氛圍,他印象最深的一幅作品是台灣藝術家吳育雯的「走路」,作品用白紙條貼在彎曲的黑色紙張上,根據谷歌地圖,顯示從波士頓走到她的故鄉台北、2000多個導航步驟、150多天的「步行路線」。「這顯示對於移民,回家是多麼地難」譚海俊說,尤其在疫期,機票難求,回國還要隔離周。

「被遺忘的:亞裔的尋回失落」展覽開幕。(記者鄭怡嫣/攝影)
「被遺忘的:亞裔的尋回失落」展覽開幕。(記者鄭怡嫣/攝影)

生在上海後移居加州的丁行健,其三幅繪畫作品也被遴選展出,他說:「生活中有一些強烈的感覺:恐懼、擔心、愛情。我通過繪畫表達情緒。」

「他畫得很慢,畫的形象很安靜,顏色很淡雅」打籃球結識丁行健的譚海俊說,這就像亞裔,常是含蓄地表達。

丁行健與他的畫作「藍色世界」。(記者鄭怡嫣/攝影)
丁行健與他的畫作「藍色世界」。(記者鄭怡嫣/攝影)

皇后學院校長吳華揚表示,展覽鼓勵觀眾思考何為「多元」,探索在「亞裔」的大標籤之下的同與不同,他也感謝協和鋁門窗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陳秋貴的捐贈使得展覽落地;此前,陳秋貴全家曾向皇后學院捐贈110萬5000元,資助該校與亞洲當代藝術相關的展覽、獎學金與訪學項目。

展覽由譚海俊、Godwin-Ternbach博物館的聯合總監Maria Pio及Louise Weinberg共同組辦,將持續至2023年1月6日,網址:www.gtmuseum.org。

亞裔 博物館 加州

上一則

紐約客談/空巢老人監護權之戰 耆老應盡早拿主意

下一則

紐約疫期州考報告首公布 亞裔維持領先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