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幼年創傷致行為偏差?或是制度問題
紐約市又再度發生遊民攻擊案,這一次,多名女性受害者在晨跑時遭到28歲的非洲裔遊民攻擊、性侵強暴,4日嫌犯過堂,辯護律師表示嫌犯從小被父母遺棄,造成「嚴重創傷」才會犯案,試圖為他的行為脫罪,但這名律師何曾想過,這些受害者受到的創傷,卻是一輩子無法抹滅的惡夢。
28歲的嫌犯帕諾(Carl Phanor),分別從今年3月、10月和11月,鎖定在公園晨跑的女子,騎自行車從後方推倒在地、掐住她們並試圖強暴得逞;在本月3日發生的案件中,受害女性被路人發現手臂流著血,身上的衣服破損,腳上沒有穿鞋,手機、錢包被搶,她的結婚戒指、項鍊則還戴在身上。
擁有18次被捕紀錄的帕諾,因為在案發後用受害人的信用卡購物,遭到警方鎖定位置,在曼哈頓中城正要搭上灰狗巴士時被捕,警方還發現,他在新澤西、俄亥俄州都有前科,不知道還有多少受害者。
庭上辯護律師以「幼年嚴重創傷」為由,替他說情。
的確,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過程至關重要,不少行為偏差、心理疾病患者在追溯問題源頭時,多少都會提到原生家庭問題。
像帕諾這樣的弱勢者,帶著自己的問題、搭著跨州巴士四處旅行,或是「作奸犯科」,我們除了同情受害者,更應以小見大,反思是否為全美制度系統出了問題,政府提供給弱勢者的各項資源是否足夠,對性受害者後續的協助是否完善,否則這樣的「創傷」,只會一個人傳給一個人,像是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不斷持續,永遠找不到解決方法。
紐約客談,每周二至周六見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