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被漸漸遺忘的東百老匯
曼哈頓華埠東百老匯在疫情後衰敗跡象日漸明顯,以東百老匯88號的新怡東樓舊址至鄰近街道均受影響;隨著該地標因疫情而熄燈、疫情經濟重創以及遊民、吸毒所等計畫的推進,社區不斷嘗試發聲挽救,但情況仍未見好轉。
曾為義大利、猶太社區的東百老匯,自1960年代波多黎各人開始流入定居,1965年後華人從香港及廣東來到曼哈頓下城;而華埠的雛形原本未包括東百老匯,只以勿街為中心拓至包厘街與堅尼街為止。
1970至1990年,大量福州移民湧入社區,逐漸在東百老匯發展成紐約著名的福建移民聚居地,後冠以「福州街」之稱,若讓如今生活在紐約的老福州回顧往日東百老匯的繁榮,相信無一人不搖頭嘆息。
拋開疫情、政府決策而產生的社會因素,貴族化是影響華埠主要原因,隨著鄰近兩橋社區高檔住宅的拔地而起,住在低矮老舊建築裡的移民,被附近隨之飆升的一切費用吞噬。
老移民早已使用積攢的財力搬往皇后區、布碌崙(布魯克林)甚至長島;人口流失、店鋪空置讓政府見縫插針的視這裡為「提供公共服務」的不二之選,治安惡化等接踵而至。
近百年來,這裡是許多紐約移民的第一站,大大小小的牌子提供法律、國際匯款、職介、廉價電話卡等服務;但中國長達三年且至今堅定對疫情防控態度,使移民群體出現斷層,也讓許多從前靠此處維生的人不得不另謀他路。
東百老匯的衰落非一日之功,而是許多社會因素的累積,也更反映傳統華社正面臨的挑戰。
(紐約客談,每周二至周六見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