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公校錄取新政策 對華生影響好壞參半

市教育局29日公布對全市公校初中和高中的最新改革,雖在優先錄取上給予高分學生不少優惠,但本質仍是堅持「抽籤」錄取政策,華裔教育維權人士認為此舉對華生有利有弊,呼籲家長繼續向學校、學區、市府等相關單位提供意見。
教育組織Place NYC基本肯定市教育總監班克斯(David Banks)的此番改革,從憑運氣「抽籤」,恢復了對學術能力和考試成績的尊重,「我們的抗爭是有意義的,今天的新政反映出班克斯已聽取亞裔家長的建議」,Place NYC曾在6月於市教育局前進行大規模抗議,數百位家長集會反對高中抽籤政策。
華裔家長、無黨派團體亞潮聯盟(Asian Wave Alliance)創始人朱雅婷則認為「好消息和壞消息一起傳來」,從絕對的抽籤變為高分學生優先錄取,且第一梯隊人數下降,增加了優異亞裔生的中選機會,「但抽籤的本質沒有改變,且依據的七年級成績缺乏公平性,應該改為更有權威性的州標準化考試,這會是我們下一步的抗爭重點。」
紐約市居民聯盟(New York City Residents Alliance)共同創始人臧東慧也指出,政策有「故意迴避」州考成績之嫌,「現有的成績為什麼不用?偏要採取抽籤?」他認為今年的錄取政策雖比去年有進步,但仍然感到失望,「本質上還是要抽籤入學,只不過從去年的四組變為五組,連湯都沒有換,不用說藥。」
關於其中尚未定論的初中錄取規則,教育人士提醒華裔家長,應積極到所在學區辦公室監督和溝通,「初中招生政策交各區自行決定,家長們要抓緊在10月26日的討論期限前,聯繫學區代表、協調員,表達對恢復按照成績篩選的支持。」
而對於「抽籤」這類針對「教育機會公平」的招生政策是否已是紐約市難以抵擋的趨勢,朱雅婷認為這和疫情導致的大量學生離開公校不無關係,「事實證明抽籤錄取對孩子沒有幫助,但為了讓更多邊緣學生有機會接受優質教育,提升公校的吸引力,市府或許會繼續順著抽籤錄取的方向前進。」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