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紐約市如廁難 公廁大排長龍
一說起紐約,不得不提到一個非常令人反感的事情:如廁難。這就導致很多人外出時,除非確定「有地放水」,不然「極少進水」,但內急也非總在控制範圍之內。
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商店和餐廳都會攤手搖頭抱歉的告訴前來借廁的人「洗手間僅給顧客使用」;在紐約市住久的人,腦中有的不僅僅是地鐵地圖,還會輕車熟路的附贈一個免費如廁地圖。
彭博(Mike Bloomberg)任市長期間,2006年宣布要在紐約市安裝20座公廁,16年過去,全市只安裝五座公廁;布萊恩公園(Bryant Park)、中央公園等的公廁外依舊整日大排長龍,並有工作人員協調進出。
一些建築物盲區或樹蔭下,一不留神就能看到站小解的男人;在紐約街頭,排泄物的味道總隔街可聞;能將這些都推卸給遊民嗎?城市基建的漏洞,讓宜居性也漸漸消失。
露天排便已成為對公共衛生的威脅,美國人費盡心力建立了關於狗主人清理狗的排泄物的新規範,卻在人類排泄問題上倒退,想想也覺諷刺至極。
同時,階級問題也隨之顯現,決定基礎設施優先級的權力掮客可以找家餐廳躲進去;但出租車司機、外賣郎、遊客和其他整日在外奔波的人,在根本無法滿足最基本需求的環境中遊走,帶孩子出門的父母也是如此。
儘管城市決策者已經嘗試了各種方法來提供公共洗手間,但發現它們的維護成本很高,有時還容易成為吸毒和賣淫場所。
但是,沒人會造一個不帶洗手間的房子,即使這使造價增高;那麼為什麼會為了節省成本而接受一個沒有洗手間的城市呢?
(紐約客談,每周二至周六見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