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戶外用餐蓋小屋 救急難、助一世?
疫期至今已成街頭固定風景的戶外用餐區,良莠不齊,天氣一熱,老鼠、蟑螂、汙水、異味、夜間噪音,常惹人嫌。市府近日再次被告上法院,重視「生活品質」的居民,要求相關規定、法源,今年底到期後,不可再延長。
生活品質的定義,因人而異。在街邊樹下,與好友分享美食、欣賞街景、聊天談心,的確頗有情調。但人行道、車位長期被霸占,夜間飲酒叫囂,店家也沒回饋鄰里、車主。雖說有助提升就業、帶動社區繁榮,實則像「天上掉餡餅」,平白多出來的營業面積,生意好時不無小補。在萬物齊漲、荷包沒變胖的今天,難免讓人眼紅。
紐約冬天長,天氣好時,店外擺些桌椅、陽傘,甚至封街辦美食節,本是享受生活的傳統方式。新冠疫期,先是禁堂食,之後又要疫苗證明,考量業者生存不易,放鬆室外餐飲空間規定,本無可厚非,畢竟沒人希望自家附近的餐廳全倒閉。但冬天到了,陽傘換成屋頂、圍牆,加上門窗、空調,曼哈頓還曾出現兩層樓的奇景,就不是人人都能接受。
有名氣的,或想炒話題的餐廳,爭奇鬥艷。但也有業者盤算,增加空間,還要多請員工,壓低成本,僅求遮風擋雨、「不要白不要」的簡陋食棚,實則醜化街景。若乏人問津,甚至被挪用為倉庫。冬天過去,政府再發佛心,擔心業者花錢建了小屋,還沒回本,拆除又是一筆負擔,乾脆延續,甚至考慮永久化。公共空間雖歸政府管理,實則屬於公眾,豈容少數人長期占用?不是不想幫忙,但助人急難,豈有助一世、包賺錢之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