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不完整 凌德麗、王鏑籲停建遊民所

市府此前計畫在已有多間遊民所的曼哈頓華埠範圍內建設更多遊民所,引起社區不滿;前紐約州上訴法院華裔法官凌德麗和大華埠民權聯盟(Greater Chinatown Civic Coalition)執行總監王鏑18日投書紐約每日新聞,質疑市遊民服務局(DHS)統計的遊民數字不完整,呼籲市府在公布完整而準確的遊民數據之前,暫停新建任何遊民所。
目前華埠周邊已有七間遊民所正在運營,市府此前提出在華埠新增四處遊民所,但遭到社區強烈反彈,在多種原因作用下,最終市府決定取消麥地臣街(Madison St.)47號、格蘭街(Grand St.)231號兩處遊民所計畫,但堅尼路349號和東百老匯91號遊民所預計仍將進行;此外,市府也計畫在皇后區法拉盛、布碌崙班森賀新建遊民所,引起華裔社區反對。
市遊民服務局(DHS)每年都會公布「遊民大調查」(Homeless Outreach Population Estimate,簡稱HOPE)報告,根據報告最新數據,全市遊民數量回升到疫情前的高點,每晚有約3439名遊民流落街頭;但凌德麗和王鏑表示,遊民服務局只計算了其系統內的遊民數量,並未計入市房屋保護和開發局(HPD)和人權局(HRA)管理的遊民數量,扭曲了紐約市真實的遊民數字。
二人表示,有鑑於此,市府的遊民服務工作並不透明,無法真正解決遊民問題,市府和市議會應要求遊民服務局公布完整數據,讓社區認識遊民問題的全貌,並評估是否一些低收入移民社區承擔的遊民收容已經過重。
凌德麗和王鏑呼籲市府,在公布準確的遊民數字和所有遊民所位置之前,應該暫停新建遊民所的項目;文章說,「如果沒有審慎的評估,就不會有一個務實而人性化的遊民問題處理方案。」同時,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在其解決遊民問題的「鄰有所居」藍圖中,提出要新建高質量遊民所,取代現有老舊的遊民所,凌德麗和王鏑表示,新建遊民所應該公平分配到全市所有社區。
截至發稿,市府尚未對凌德麗和王鏑的呼籲做出回應;民主黨州眾議員第65選區男性黨代表于金山表示,目前華埠抗爭遊民所進展很大,但法拉盛和布碌崙華社面對的困難較大,「社區並不是反對遊民所,而是反對遊民所過於集中在華社;而且,市府應扭轉白思豪時期的遊民政策,應該為遊民提供永久性住房。」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