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防疫資源分配 豈能置入「種族主義」
衛生部門近期的消息顯示,當局以「族裔」作為分配新冠藥物與防疫物資的標準,且華人並不在政府的優先名單之列,眼看防疫也要政治化,引起社會反彈,更有外媒發表社論指責上屆政府假藉「少數族裔優先」之名,實施「種族主義」之實。
聖誕節和新年過後,紐約疫情指數飆升,日增病例7、8萬,在住院和死亡人數也破紀錄,人心惶惶;因治療新冠藥物與防疫資源緊缺,政府衛生部門出台一份指導方針,以「族裔」作為分配標準,乍聽政府為了平衡各區公平,實則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醫學專家指出,引起染疫患者病重最大原因一是年齡,二是基礎疾病,沒有任何實驗數據顯示,族裔也是致使染疫者病重的因素之一;防疫公平化難,政治化卻簡單,族裔從來不是導致疫情擴散的理由,階級才是,所有族裔的命都是命的道理,政府何時會真正理解?
從教育到防疫,上屆市府不只一次把少數族裔優先作為口號,華人卻因「太優秀」屢被踢出優先隊伍;新冠疫情爆發後,華裔社區並非首次沒拿到所需資源,以法拉盛為例,疫情之初,市中心就沒有新冠檢測站,疫苗研發後,市府更未在當地設立足夠的疫苗站點。
如今市府以「族裔」作為分配防疫資源的標準之一,但畫分的33個優先社區中,華人聚集地均不在列,少數族裔成了例外,社區也要「逆來順受」,及時檢測與看病治療也成了「奢望」,民眾只能排隊數小時或是自購檢測包,盡早隔離,再次自救,避免感染病毒。
紐約客談,每周二至周六見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