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無照擺攤 民眾、店家、攤販都苦
在一次歡送晚宴上,即將卸任的法拉盛市議員顧雅明,提到了三件仍讓他掛心而未能解決的事情,一是緬街的公車道,二是被喊卡卻未取消的游民所計畫,三是緬街與周邊的無照攤販。
緬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和由小商鋪組成中小型購物中心內的冷清形成對比,小商鋪裡手販賣機殼的價格,事實上和無證攤販的起價並無差別,但商家們還要多付租金與電費,一位年輕的商家一攤手:「又有什麼辦法,定高了哪有人買啊」。
疫情最重時,市長白思豪宣布市警將不再對無照攤販進行執法,後來,市府又將執法權移交市消費者與勞工保護局,警方是協助的角色,也無權開罰是者充公,逐漸,攤販們開始學會打游擊戰,消保局或商改區的人一來,他們不爭辯,不還嘴,收拾利索,但等檢查人員一走,又是他們的天下了。
一邊是公平、環境、安全:正規經營的小商家被搶占市場,付電租稅費不算,有時還因防疫規定被勞保局罰錢,市容方面更是有礙觀瞻,街上的垃圾和假貨都水漲船高;可另一方面,也是生存問題。
一位60多歲獨居的老伯已經在這裡擺攤一年了,他每天花兩小時乘地鐵,用推車把攤貨提上提下,然後從早8時擺到晚上8時30分,他本來在康州經營一家雜貨店,疫情期間沒有人來就關閉了,他有很多的手機殼積貨,卻趕不上蘋果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再不賣掉,老版手機殼就通通要處理」,一天擺12小時,賺幾十元,運氣好時也能上百。
他把自己叫做「混飯的」,從老舊保暖衣中掏出一根菸,吸一口,「警察都不管那些討飯的,還管混飯吃的?」,「再不混,我就連房租都交不起了」。
(紐約客談,每周二至周六見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