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模式改變 老華社尋出路

每個城市華人聚集之處,就會有一個「中國城」,雖說這些社區保留著華人飲食、文化等傳統,但隨著華人數量愈來愈多,這些老華社已不斷出現人口、商業外移情況;如今新冠疫情改變人們消費模式,要如何在協助社區經濟復甦的同時,繼續吸引外界到「中國城」消費,成為重要的課題。
擁有10幾萬華人人口的皇后區法拉盛,成為紐約市新興的「中國城」,近幾年新店如雨後春筍般地開,但該社區也面臨著人口及商業外移的情況;法拉盛商改區執行主任余鈿崧坦言:「法拉盛已經飽和了」。
他表示,法拉盛的成功難以在其他社區複製,不過在各種餐飲業競爭激烈下,雖然疫情和緩後周末的生意仍不錯,但長期是否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景象並持續繁榮,不容樂觀。
他說,由於餐館、超市業者看到華人需求,在法拉盛飽和、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業者開始轉往長島、小頸、新鮮草原等社區發展,「這些地方交通方便、停車免費,更不用擔心車被拖吊,原本法拉盛的優勢正在一點一點的消失。」
華埠商改區及華埠共同發展機構執行總監陳作舟也認為,附近社區的人口組成變化,也是讓華埠在疫情後難以再站起來的原因之一;他指出,真正居住在華埠的人口約僅有2、3萬人,相較於法拉盛、布碌崙(布魯克林)8大道的10幾萬人,華埠周邊住宅區少,就算整個曼哈頓下城人口都到華埠訂餐、買菜,仍無法支持商業發展。
萬事達卡公司(Mastercard)的調查顯示,在去年夏天和秋天,全市雜貨消費支出出現反彈時,依賴遊客生意的華埠反彈力道就比其他社區小許多;報告認為,該原因主要是華埠的超市、雜貨店過去多為遊客以及其他尋求特色產品的人光顧,疫情減少了人們的旅行機會,導致數據出現明顯不同。
要如何再吸引外界回到華社消費,成為嚴峻挑戰。法拉盛商改區以增加顧客多元化的方式,希望能吸引更多外族裔客人到社區消費,持續推出法拉盛指南、推銷當地店家,讓民眾知道法拉盛不僅有餐館和超市,還有許多特色店家;華埠商改區則是以舉辦暖心活動,讓外界透過了解華人文化、歷史,鼓勵民眾到社區消費,希望維持社區發展。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