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等不下去了!成本增客源失 華社商家苦撐待援

中餐館一直是華社經濟的支柱產業,而在曼哈頓華埠和皇后區法拉盛,餐館收入更幾乎占整個社區的主要經濟來源;然而新冠疫情期間,不僅員工成本、進貨成本等都顯著上升,客源和收入卻比疫情前大大減少,讓負擔沉重的商家無力負荷,苦苦支撐;代表華社的民選官員呼求聯邦政府,應盡快提供經濟援助,這些苦苦掙扎的小商家才有渡過難關的希望。
根據全球大型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的數據,全美約有26%的餐飲業為華人經營;萬事達卡公司(Mastercard)數據顯示,在紐約市,餐飲業收入約占總收入的24%,不過華埠卻有40%的收入是來自於餐飲業,去年3月,消費者在全市餐館減少了85%消費支出,不過與此同時,在華埠和法拉盛跌幅卻高達96%。
在華埠商業改進區內,還有多達300多間餐館,過去仰賴遊客和附近上班族支持,在疫情後頓失客源,受到影響非常顯著;華埠商改區、華埠共同發展機構執行總監陳作舟說,紐約市在疫情後遊客減少了6700萬人,如今雖有許多人回到辦公室上班,但仍有近30萬人至今仍在家上班,搭乘地鐵的人次也減少許多;在客人大量銳減的情況下,每間餐館的客源明顯減少。
疫情不只影響餐飲業,其他各行各業也都遭受衝擊,導致經營成本的上升,年年上漲的地稅也帶給房東更沉重的負擔,只能將上漲的地稅轉嫁給商戶;法拉盛商改區執行主任余鈿崧說,昂貴的房租、高漲的物價和基本工資,成為商家的三重壓力,餐飲業者即便將售價調漲,也不及飛漲的成本。
選區包括曼哈頓華埠的州眾議員牛毓琳說,疫情之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幫助小商業和小房東,讓他們能夠更快獲得從政府來的經濟援助,「疫情讓這些商家一間接著一間關,我們動作愈慢,就會有更多的小商家倒閉」。牛毓琳舉例,她目前正在州府推A02214號提案,便是希望更改現行的社會服務法,取消家庭在申請公共援助計畫時,計算可獲得福利中的資產限制;現行法律中要求申請公共援助計畫的家庭,不可持有現金或動產、不動產超過3000元等細則,「疫情讓太多人失業、流離失所,沒有人能夠再等,我們只能想辦法提供快速的援助。」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