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負擔住房建設 維也納值得灣區借鏡

灣區智庫SPUR住房政策開展研討會,邀請多位住房專家分享他們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考察當地社會住房的融資、建造和維護方式,以思考如何在灣區乃至加州,應用和吸取經驗,以提升加州的住房負擔能力。
研討會由SPUR住屋政策高級顧問卡林斯基(Sarah Karlinsky)主持,大會主講人為全球政策領導學院(Global Policy Leadership Academy Helmi Hisserich)高級校長希塞里希(Helmi Hisserich)
希塞里希在南加洛杉磯地區從事可負擔住房和金融工作超過25年,曾任職洛杉磯住房部門高級職位,主要負責住房和無家者問題,並致力推動「維也納社會住房結構(Vienna Social Housing) 」至今。
希塞里希表示:「全球政策領導學院真正目的是讓住房政策領導者,瞭解世界各地的新想法,本次維也納會住房實地研究,是一次為期5天半維也納訪問,從當地的住房專家學習,並同當地政府官員與居民討論在加州的住房項目,並真正花時間瞭解維也納社會住房模型。」
在講座中,希塞里希先從歷史背景開始介紹「維也納社會住房結構」特點,她表示,目前維也納擁有著獨特的社會住房模型,但早在100年前,維也納曾有糟糕的住房條件,「他們曾有一個可怕的住房危機,1918年在這個200萬人口的城市中,有約3萬名無家者,並有約30萬人居住在貧民窟,住房人滿為患甚至有人按天租用睡覺的床位。」
希塞里希補充道:「但在100年後,維也納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並在過去15年中多次被評為(歐洲)第一的城市,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們擁有真正負擔得起的住房,也是歐洲最負擔得起的大城市。」
希塞里希認為,維也納城市逆轉的原因,歸功於建造的大量社會住房,她表示,在世界大戰後,維也納建造了6萬5000套社會住房,也帶動勞動力、促進勞工組織發展和社會主義。
時至今日,希塞里希表示,美國需要接受「全民住房的概念(Housing for All)」並為可負擔住房系統定期注入資金,建立專門的融資體系。
希塞里希還將維也納住房結構,與灣區兩個主要城市舊金山和聖荷西做對比,她說:「維也納的建築密度比聖荷西高得多,但不如舊金山,因此就密度而言,它有點介於舊金山和聖何塞之間,」她表示,維也納的總人口為190萬人,住房總數達100萬套,其中有44萬套可負擔住房。舊金山擁有88.7萬人口,住房總數約34萬套,聖荷西有100萬人口,聖住房總數約32.2萬套住房。
希塞里希認為,兩座灣區主要城市的住房數量「偏離步伐」,以維也納的數字相照應,舊金山應當有接近45萬個住房單位,而聖荷西應當有接近約50萬個住房單位。她還透露,維也納要求的可負擔住房收入水平,比灣區的要寬鬆得多,同時相比之下,舊金山只有3萬套可負擔住房,聖何西有1萬7500套,數字差別很大。
曾在歐巴馬政府擔任住房助理部長、聯邦住房專員,柏克萊加大特納住房創新中心(Terner Center)的創始人和顧問加蘭特(Carol Galante)教授也補充,在維也納也有維也納居民優先的政策,她也發現與美國文化不同的是,維也納族裔單一,並沒有為如何應對新來移民人口給出建議。
舊金山市長布里德辦公室住房倡議顧問亞當斯(Dan Adams)則對維也納公共交通印象頗深,他認為交通和住房需共同發展。
Meta 執行長查克柏格(Mark Zuckerberg)與妻子Priscilla Chan 創辦的Chan Zuckerberg 基金會(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社區倡議的負責人舒夫林(Ruby Bolaria Shufrin)也出席研討會。通過在維也納的實地考察,舒夫林表示,她瞭解到維也納住房文化和美國住房文化大有不同,她表示,在維也納薪水優越,大多都願意做租客,而不是屋主,享受無需駕車通行和便利的社區服務,並讚賞該市對保護租客的規定。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