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人語/平遙不平

山西平遙,文化古城,據載西周時就建城了,名平陶,距今2700餘年,北魏時改平遙,沿用至今。明清時,平遙已發展為商業重鎮,晉商發源地,中國最早的銀行業也由此發端,故有「中國華爾街」之稱。平遙古城建築保存良好,屬5A景區,獲評聯國世界文化遺產。
文旅勝地,歷史綿遠,內涵豐潤。然近日,平遙不平靜了。「財經」一篇報導「誰動了我的祖屋?」正引發串串漣漪。
1949年後,農村打土豪分田地,也將地主房產沒收分給窮人。但城市「社會主義改造」不同,商人房產未全部沒收,而是採「經租」辦法,部分留業主自住,其餘交政府管理租賃,業主仍有產權,可分得20%租金。
但緊接著,運動一波波,兩成租金很快沒了,最後連產權也沒了。所有經租房甚至自住房,通通成了國家財產。
80年代,政府落實政策,糾正「經租」對業主的不公平,允業主可申請返還。但條件是,須接受「貨幣置換」協議,以「自願支持城市建設」之名交錢換房。
事情還沒完。產權拿到了,但房子都有人住,要讓居者騰房,須再出一筆安置費。報導中一業主,交政府12萬,安置費再18萬,才最終完成先輩心願收回祖宅。
平遙寸土寸金,經租房多明清建築,古香古色,翻修後均價2000至4000萬。但古宅華麗,難掩背後數代人的屈辱與傷痛。
然故事仍未結束。就在業主以為可從此歲月靜好時,忽接政府通知:落實政策落實錯了,現在要糾錯,房子重歸政府,請限期騰出。並申明,當年社會主義改造無錯,不需糾正。
用五雷轟頂形容業主的心情,一點不為過。這樣的業主,平遙就有200多。
平遙難平靜,關注中國事務的人也震驚:平遙在做什麼?
政府缺錢了?或說官員缺錢了?疫情、貿戰,使得旅遊及整個經濟下行,國庫漸空。當地官員就抱怨,平遙發達,錢卻都進了商家腰包,這對政府公平嗎?
但論者咸信,祖產風波絕非缺錢那麼簡單,其令人不安的原因,一,新一輪公有化改造,恐非空穴來風,而平遙只是開頭。科技大企都已被表態,企業國家可隨時拿走,何況有前科的遺老遺少?
二,政府決策可能犯錯,因此可能隨時糾錯。犯錯糾錯,無法可依究,全憑政府高興,然小百姓吃不消。一錯一改,許多家庭三代人心血,恐傾刻間灰飛煙滅。
三,「70年房產使用權」政策的意涵,終水落石出了嗎?是安慰民眾,還是政府自留後路?70年後「自動延續」,是否也要看心情?而且若是為糾錯,何需要等70年?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