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江松長:用紀錄片「金門」說台灣故事
「金門 (Island In Between)」是台灣首部入圍奧斯卡紀錄片的作品,全片從導演第一視角切入,透過個人經歷與金門故事,折射出兩岸存在的特殊處境,自去年12月初在「紐約時報」紀錄片平台Op-Docs上線後,便獲得廣大迴響。「金門」導演江松長22日在舊金山Commonwealth Club的Michelle Meow Show舉行展映會,並接受世界日報專訪。
江松長15歲就離開台灣,前往美國,並在美國待了約30年,2017年又回到台灣定居。他說,一方面是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住在台灣的父母,一方面是意識到他想花更多精力講述亞洲的故事。他回憶,他的父親曾在金門當兵,這讓他從小就聽過不少金門發生的故事,當時總聽見不好的傳言,士兵們艱苦、想家,金門荒蕪、毫不繁榮。而2021年江松長親自到金門旅遊,卻看到了與他想像中不同的平靜安逸的景象。
江松長說,當他想把台灣故事講給國際觀衆聽的同時,裴洛西訪台灣、台灣晶片生產等事件被國際報導,台灣也漸漸地成為國際人們關注的重心之一。國際媒體報導台灣的故事,江松長都看到了,但他卻覺得這些故事少了個人和感情的角度,因此決定選擇金門作為他的紀錄片主角。
江松長回憶自己15歲出國,剛出國那段時間,由於小時候受的教育,一直對別國人說自己是中國人,即便入籍美國後也説自己是「中國裔美國人」,直到經過台灣多年發展,台灣國家自主認同的程度愈來愈高,他也和其他台灣人一樣,漸漸地把自我稱謂改成台灣人、台裔美國人。
影片中有一段內容是台灣國軍在金門播放錄音,要求對岸接受三民主義,以及鄧麗君唱「甜蜜蜜」。江松長認為,鄧麗君這首歌曲算是全球知名的華裔歌曲。片裡探討的就是兩岸關係的複雜,如今兩岸關係緊張態勢也在升溫,但他仍覺得這是政府與政府間的事,人民和人民之間的關係與其不同。
他說,無論如何,大家都是華人,也有分享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他支持台灣的民主體制,也認同兩岸人民之間歷史和親情的關係,這兩者可以同時存在。
金門與中國大陸咫尺之遙,也有人説金門比較親中國大陸。江松長指出,再怎麼親中國大陸,金門人也不會認同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與此同時,金門人不見得百分之百要選擇一邊或另外一邊,中間有很多模糊地帶,而大部分人的想法也和金門人一樣,都在中間模糊的地方。
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新聞組長郭卉蓁特別出席「金門」電影放映座談會,並代表駐舊金山台北經文處長賴銘琪,向江松長致意。她表示,金門是第一部由台裔導演執導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影片,期待該片能在奧斯卡大放異彩,她自己疫情期間亦曾經赴金門觀光,除了金門的戰地風情令人懷念外,對於廈門就近在呎尺的景象也印象深刻,「金門」紀錄短片真實反映金門人的想法與複雜的情緒,期待江松長的作品能讓國際社會更加了解關心兩岸的情勢。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