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組織拿錢不做事? 司嘉怡擬立法加強市府撥款監管

社區非營利機構是舊金山市府向居民提供服務的主要媒介,然而長期以來政府撥款缺乏統一長期的監管機制,導致部分機構「拿錢不幹事」,或工程縮水的狀況。第二區市議員司嘉怡(Catherine Stefani)擬立法改變這種狀況。
舊金山主計長辦公室8月發布的一份審計報告顯示,市府各部門是通過各自的標準判斷非盈利結構的表現是否符合预期,這對市府和非盈利組織本身都是十分低效的制度。
司嘉怡在上周的市議會上表示,她正要求市府律師辦公室起草立法,以規範和簡化現有程序,加強績效衡量和績效監管。她強調要加強非營利機構審計的透明度,以便市議會和公眾方便評估結果。
每一年,舊金山市府向以社區為基礎的非營利組織撥款數十億元。這些組織經營著遊民收容所,提供戒毒治療,或可負擔住房等服務。
根據主計長辦公室的分析,市府在當年與700多個社區組織簽訂2494份有效協議,總價值超過16億元。根據舊金山觀察家報(San Francisco Examiner)報導,非盈利組織「城市煉金術」(Urban Alchemy)與舊金山公共圖書館簽訂安保服務合同,與遊民和支持性住房部簽訂小房子(Tiny House)合同,還與工務局簽訂公共廁所服務項目。
但市主計長羅申福(Ben Rosenfield)指出,各部門並不總是將成果和數據分享出,他認為市府需要做出更多監管的工作,促進城市更有意義的發展。
10月初,舊金山標準(The San Francisco Standard)爆料,市監獄衛生服務主任普拉特(Lisa Pratt)還為一家非盈利組織Baker Places提供顧問服務,在原有42萬8750元的工資基礎上,得到12萬3000元的報酬。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市議會在今年早些時候剛剛批准對該非營利機構120萬元的撥款,該組織聲稱有破產風險。市府在最近拒絕了該組織另外400萬元的撥款請求。
司嘉怡表示:「我們需要知道市府所資助的服務,到底能產生多大影響,無論是其組織表現是否達標,還是陷入財政困境。」
市長布里德(London Breed)也曾表示,市府的投資並沒有轉化成實際的行動,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導致社區不得不挺身而出。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