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紓困奏效 灣區貧困率未因疫情上升

儘管新冠疫情期間經濟受到巨大打擊,新研究顯示,疫情並未提高灣區貧困率。專家認為,研究結果突顯緊急現金紓困計畫成功奏效。
疫情之前,「Tipping Point Community」調查指出,29%受訪者表示他們入不敷出。疫情發生十個月後,這個數字幾乎沒有變化、有31%受訪者回報仍在生活中掙扎。相似的是,研究發現灣區貧困率也未上升,自2018年的17%略升至2021年18%。
專家表示,疫情並未提高灣區貧困率,歸功於聯邦紓困支付、失業救濟福利增加、非營利援助計畫,防止大量人口陷入貧困,期望此一成果有助於推動政策制定者制定更多長期現金援助計畫。但是,並非每個人都毫髮無傷,低收入與有色人種居民仍因疫情遭受財務困難。
「Tipping Point Community」執行長卡伯斯(Sam Cobbs)表示,好消息是貧困率並未增加,未如原先想像的飆升。壞消息則是,那些在疫情前就掙扎於生計者,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Tipping Point與柏克萊加大「他者與歸屬研究所」(Othering and Belonging Institute)於2020-2021年調查阿拉米達、康曲柯士達、馬林縣、舊金山、聖馬刁與聖他克拉拉縣1329名居民。將其調查數據與2018、2019年收集相同居民回應進行比較。
研究發現,截至2021年1月,有超過三分之一灣區勞工失業或縮短工作時數。但研究人員估計,政府干預與支援,協助約20萬當地居民免於陷入貧困。灣區定義「貧困」為一個四口之家收入約為4萬元以下。智庫「SPUR」經濟正義政策主任丹尼(Jacob Denney)表示,報告顯示,提供民眾金錢援助,有助於他們有更多財務安全。希望研究有助於改變公眾對「福利」計畫的刻板觀念,推動政界在疫情結束後,也能永久提供現金援助。
不過,即使有政府紓困,疫情仍放大了有色人種家庭的困境。根據調查,54%黑人與拉丁裔居民回應表示,疫情期間經常無錢可用,相較之下,僅有24%白人居民與19%亞裔美人有同樣情況。
疫情也嚴重影響灣區居民的整體幸福感。今年初,問及居民以1-10分對生活進行評級,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選擇5分以下,比例比疫情前增加50%。心理健康也受到影響,57%受訪者表示患有焦慮症、47%受訪者則罹患憂鬱症。其中,有色人種受到打擊最大,半數黑人受訪者將疫情期間生活評級列為5分以下。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