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矽谷「惡血」騙局 荷姆斯5月30日入獄 動機仍成謎

推特退出打假自律守則 歐盟稱仍有義務遵守

台積電赴美 或掀全球漲價潮

洛城新語
洛城新語

從台灣新竹到美國鳳凰城,「台積電」走上「美積電」道路;在政治等因素影響下,台積電選擇成本更高的未來發展道路,也宣告逆全球化的開始。按照當今宏觀經濟學教材的觀點,逆全球化基本等於商品要漲價。美中博弈之下,升斗小民再次遭殃。

由「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提出、「最有影響力的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改進,寫入幾乎所有宏觀經濟學教科書的「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家間有資源稟賦差異,各國應專注生產本國擅長的產品,再經由國際貿易換取不具相對優勢的產品,無論是先進還是落後國家,都能從中獲益。

簡而言之,就是經由各國分工與國際貿易,全球經濟才能更有效率的運行。台灣與美國相比,具有人力資源相對便宜的「比較優勢」。台積電雖然被稱為「技術密集型產業」,但本質上脫不開「勞力密集型」身影。畢竟能以代工廠身份取得如此成就,離不開台灣拚命工作的企業文化,與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加持。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就曾說過,在美國製造晶圓的成本,比台灣高出50%以上,而人力就是其中的重頭戲。美國擁有更頂尖人才不假,但雇用他們的成本,也比其他地區高得多。按照「比較優勢」理論,讓美國掌握最先進技術的人才做設計,把人力需求相對更密集的生產放在台灣,從經濟角度出發,是更有效率的選擇。

不過台積電發展到如今的體量,做企業未來規劃,早已身不由己,更不能完全從企業效益最大化出發。張忠謀在移機典禮上,一句「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已死」,道出台積電只能被政治裹挾著前進的心酸。

從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美國就在逐漸扭轉過去40年「以放寬管制與減稅讓市場自由運作」的戰略。白宮2020年宣佈台積電到美國設廠,2021年美國商務部強制要求全球半導體大廠提供客戶資訊、庫存與訂單,2022年推出補貼性質的「晶片法案」等,都是美中競爭的產物;台積電,只不過是其中一粒棋子罷了。

其實被美國政府視作棋子的企業,也不只是台積電一家。三星電子也被半邀請、半脅迫到美國設廠,打算未來20年在德州設11座晶圓廠。隨著這些大企業,在政治裹挾下,紛紛不按經濟學規律出牌,逆全球化發展。地緣政治盛行之下,企業生產成本只會越來越高,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多出來的成本最終也只能是消費者承擔。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民眾就會發現許多商品越來越貴,特別是被視為現代生活必需品的手機、電腦等智慧型設備,漲價速度隨著晶圓廠全部回流美國,變得越來越快。

台積電 亞當斯 白宮

上一則

南加內陸地區工業地產看好 開發商在厄普蘭買11棟建築

下一則

南加房市冷熱共存 華人區抗跌 學區房仍搶手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