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興起怎變謠言溫床了
習近平動腦瘤開刀手術、馬雲潛逃新加坡,而德國退出北約(NATO),向美國說再見…,這些聳人聽聞的事是近日YouTube熱門的中文視頻。但仔細驗證,不是無法證實的謠言,就是作者刻意編造、扭曲或誇大標題,吸引眼球、賺點閱數,進而廣告分紅,卻有欺騙大眾、不誠實不專業之嫌。
網路時代資訊傳播快速,海量訊息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有人上傳視訊、意見或新聞。過去一兩百年,我們有新聞專業媒體,由有經驗的採編人員把關、查證,核實,扮演新聞「守門人」,但如今這套運作式微,劣幣不斷在驅逐和壓抑良幣。
專業媒體常被川普帶動的「假新聞」風潮指控誣蔑,非專業者即興貼文、視頻、變造照片,只要在臉書、推特或Instgram、微博或YouTube有帳號,就可上傳內容。再少有人查證真假、鑑定好壞,只要不涉違法或誹謗、侵權等問題,都算言論自由範疇。
於是乎只要有人點閱收看,人氣愈高,有一定人數訂閱,可能就取得廣告收入分成資格。這些所謂新媒體真假混雜,有新奇趣聞、罕見的人與事,但假訊息也充斥其間,號稱言論自由,就讓人疑惑了。
所以有習近平這幾日動腦瘤手術的傳聞,可能引發政局動盪,變成吸引眼球的好釣餌。有人說,手術順利,習總出院了。但大陸封閉神秘的體制,根本無法證實,變成謠言滋長的土壤,大家發揮想像力造假。
馬雲的螞蟻金服上市被阻,他被當局約談後限制出境。立即有傳聞指他開溜偷渡新加坡了。中國首富從此成「歪果仁」(外國人),也成網上大熱話題,海外數十萬人點閱,牆內中國人也翻牆偷窺,趨之若鶩。
但究其實,類似聳動內容,十之八九是謠言,甚至是「騙術」。用聳動標題騙民眾點閱,然後內容模稜兩可,最後澄清說「無法查證,尚待觀察」,已算是有良心、肯負責了。
讓人好奇的是,這類如假包換的「假新聞」,為什麼這麼多人明知是假,還樂意收看,心甘情願受騙?或許收看者未必衝著真消息而來,只要娛樂自己,湊湊熱鬧,被騙也心甘情願。而造假者深知群眾健忘,要的未必是貨真價實有料的消息,只要能凝聚人氣目的就達到,構成今天的「新媒體生態」。
這種供需關係好像反智、不正常,違背「正確第一,眼見為實」的新聞工作信條。以YouTube為例,內容包羅萬象、龍蛇混雜。上至全球最權威的各媒體,下至販夫走卒不入流的造假、庸俗、搞怪或奇聞軼事,都可讓觀眾各取所需。
YouTube等平台賺人氣和廣告,上傳者賺眼球和分紅,成了大家胡亂搞的生意,內容真假無所謂,這樣的自由環境造成真假莫辨,受眾須自行區分,是好是壞,就見仁見智了。
今後謠言和謊話如果也屬言論自由,不受任何限制,不知界限在哪裡?將來的世界,如何再區別善惡和好壞?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