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曼哈頓小罪不起訴 治安陷新泥沼?
在曼哈頓新任檢察官白艾榮(Alvin Bragg)宣布未來將不再起訴包括持有大麻、逃票、非法入侵、拒捕等輕罪行為後在華人社區引起了不小的風波,人們認為可能會助長犯罪的擔憂,不是縱容,而是根本視而不見。
對於華裔小商家而言,商店行竊和搶劫最為常見,根據白艾榮的說法,例如受害者並未受到「嚴重傷害」,嫌犯也沒有「真正的人身傷害風險」,最初被指控持械搶劫則會以輕盜竊罪取而代之。
但如何定義未構成傷害,或未存在風險?對於某些案件來說,嫌犯作案未遂也算是一種結果,但試想若成功得手,這之中的不確定性以及是否會造成人員傷亡就不得而知,犯罪的本質本為試水居多,沒人生來就犯罪;而如今小罪不起訴,重罪也會如滿天雨點般向無辜的人砸去。
紐約的警務爭議已存在已久,尤其是在多年來有關執法部門存在種族偏見的討論中;前州長葛謨(Andrew Cuomo)曾在2019年計畫部署數百名警察,以解決輕罪逃票問題;但這卻引發了一場有關執法積極性的辯論,司法改革人士認為該計畫將目標對準了紐約的低收入群體。
作為執法者的警員,自然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五分局2021年年末接到民眾報案,稱一男子把手槍別在腰間遊蕩在華埠街頭;警方出警後將該男子拘捕,但警員的案件報告還未撰寫完成,嫌犯就已被釋放;這對辦案警員來說,無疑是一種挫敗。
新保釋法加上白艾榮的新舉,讓治安本就每況愈下的紐約更加雪上加霜;不理解為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對於政客們卻如此複雜;每個案件都應該根據其本身的性質以及被告的犯罪背景來處理,而非試圖用毯子蓋住一切,這無疑是一種懶惰的體現。
紐約客談,每周二至周六見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