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賣新聞:中國挖角台灣半導體工程師 以達自給自足

中國正透過各種方法挖角台灣半導體工程師,包括提供豐厚的薪資方案、有時利用非法的徵才手段,希望能在半導體製造上達到自給自足。不過,由於設廠困難和美國制裁等因素,中國半導體製造業正陷入掙扎,且有愈來愈多工程師回到台灣。
讀賣新聞報導,一名30多歲的工程師2020年在熟人介紹下,跳槽到一家中國半導體製造公司,年薪為人民幣80萬元,是在台灣的三倍多,公司還提供他一個舒服的家和返鄉津貼。
他說,台灣工程師在中國非常值錢。這位工程師之後迅速就離開了,到另一家半導體公司任職。他說,希望繼續在中國工作,因為那裡有著無限機會。
中國政府推動半導體業發展,也加速從台灣挖角的腳步。由於中國仰賴進口,北京政府在2014年和2019年共編列人民幣3,430億元的預算,支持半導體生產,吸引新公司接二連三地進入市場,許多地點都出現興建先進晶片廠的計畫。
中國之所以努力想扶植半導體,部分因素難以和美國的優勢相抗衡。美國2018年禁止美國企業與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ZTE)做生意,以制裁中興通尋違反制裁令,出口美國製造的電信設備到伊朗等國家。這形同切斷了中興通訊的半導體供應。
這項規定之後沿用到華為,在2020年涵蓋到所有使用美國設備製造的外國製晶片,導致中國企業也不可能向台積電採購半導體。一家美國研究公司的數據顯示,中國2021年的半導體自足率只有16.7%,若扣除海外工廠,更下滑至6.6%。
報導引述業界消息人士表示,被挖角到中國的工程師,有60%至70%已回到台灣,部分原因就是美國制裁。
不過,制裁並非中國半導體業面臨的唯一組礙。2016年,一名50歲台灣電子零件製造商員工以兩倍薪資,被一家位於中國南方的企業挖腳,他加入後卻對骯髒的工作環境感到失望。任何細小灰塵微粒都會負面影響積體電路的品質,但他還曾看到設備旁邊有狗。
這家中國公司的其他員工有台灣籍、南韓籍和中國籍,不僅人員流動率高,遇到技術困難時也不懂合作,讓這名台灣員工認為,要在中國生產先進半導體是個幻想,「半導體製造是一項審慎且系統化的作業,台灣已隨時間發展這項技術多年。無論薪資多高,都買不到尖端技術」。這名員工只做了兩年就離開,現在任職於一家進軍中國的台灣半導體公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