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滿山狩獵到滿山巡護 「獵人村」的變身

位於四川綿陽平武縣的新驛村,500人不到的小村莊卻被大大小小的保護區「裹」住。靠山吃山的村落曾因「盜獵」入獄讓村裡只剩老弱婦孺。如今,從滿山狩獵到滿山巡護,「獵人村」裡的大老爺們成就了一個「改變」的故事。
四川廣元,川甘交界處,岷山山腳下,作為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處長,諶利民常跟人們講起一個關於改變的故事:「上世紀末,隔壁縣的獵人會翻到唐家河來打獵,我們滿山抓人。後來,他們成立巡護隊搞保護,我們又開始合作,滿山巡護。」
綿陽市平武縣新驛村黨支部書記杜林更簡短的概括,「曾經,我們是偷盜獵與反偷盜獵的對手,現在,我們是共同牽手保護的朋友。」
地處交匯點 生物多豐富
封面新聞報導,作為連接中國南北東西版圖的重要交匯點,四川綿陽平武縣和四川廣元唐家河國家級保護區緊密相連,共同位於青藏高原牧區與四川盆地農區的過渡地帶,這裡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在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長久點兒的員工都記得,上世紀末,曾和周邊村莊發生過的那些對抗。新驛村是最明顯的代表之一,那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獵人村」。
因為耕地稀缺,打獵是這個村子祖輩的手藝。盡管當地明令禁止濫砍濫伐、違規狩獵等行為,並持續加大相關打擊力度,但仍有鋌而走險的老獵人。
這個藏在山裡的村子很封閉,唯一的出口設置了圍欄,有人日夜守著。家家戶戶養著5、6隻狗,人還沒走進,狗就開始叫。在當時,生面孔進了村,全村都會提高警惕。有人來抓捕,就往背後的山裡跑。
偷盜獵入獄 村裡剩婦孺
打擊偷盜獵的重拳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新驛村因獵殺珍稀野生動物,受過刑事處罰的村民有近70人,村裡一度只有老人、婦女和小孩。
「村裡田不多,打獵能掙到錢。就心懷僥倖。」新驛村巡山護林隊隊長鐘俊德今年已經62歲了,1993年,他因參與盜獵被判7年。這些年,他一直慶幸自己陷得不算深,因為同村就有情節嚴重的,一審被判死刑,還有出獄後重操舊業的。
「打獵苦,一不小心命都沒了。」新驛村的另一邊,平武縣高村鄉福壽村,強清貴的一隻眼睛在20多年前的一次伐木時,受傷失明。他沒法打獵了,但這位老獵人並不覺得遺憾,因為關於打獵,他的記憶只有各種驚險和辛酸。
曾經,站在山邊,有盤羊用羊角把他頂下山崖,也有野豬撲上來,嘴都啃到他臉上,一股子腥臭味撲面而來。最驚險的一次,他在懸崖邊休息,背上背著蛇皮袋,有隻毛茸茸的東西突然咬著蛇皮袋就向懸崖下衝,他拚命掙脫後,才發現那是一隻大老鷹。
這樣的驚險,幾乎每位獵人都能講述出一二。為了生計,人都往山裡跑,慢慢地,山裡的動物也少了,「滿山只剩下獵套,沒有了動物。什麽時候開始,我們的對手成了這片世代居住的大山?」
官民合作 組獵人巡護隊
報導指出,在當地政府和桃花源老河溝保護地的幫助下,新驛村2017年組建了自己的民間巡護隊。時任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處長的諶利民,當即提出想和新驛村展開合作。
「結果我們內部大多數人還是反對的。」在諶利民看來,這些反對的聲音中,既有專業巡護人員的驕傲,也有對於是否會放虎歸山的觀望。
「可恨的並不是獵人,而是那時日漸繁盛的買賣市場,那時候一張動物皮賣到十幾萬,大家就有僥倖心理。」諶利民一直相信,彼時拿著匕首捅他的人,並不是真的要傷害他,只是想要嚇走他。
2017年中秋後,新驛村的巡護隊開始上山巡護了。這支「獵人巡護隊」很認真,他們收繳的獵套一筐一筐往山外扔,他們開除了私下「套」野豬的隊員,他們的紅外線相機拍到了野生大熊貓。
在新劃定的大熊貓國家公園中,近2.71萬平方千米的試點區涉及了川甘陜的12個市州,其間生活著近20萬人。這些大大小小的村莊,嵌在野生動物的走廊地帶。
這一次,唐家河、老河溝、新驛村,三股保護力量形成了合力。一次次開會,一次次商量。最終,在2021年1月舉行聯合保護工作座談會上,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平武縣木座藏族鄉新驛村正式簽訂「跨區域聯合保護協議」。
終於,諶利民第一次以夥伴的姿態走進村子。在新驛村巡護隊隊長鐘俊德家的小院裡,他舉起酒杯,言辭真誠,「現在,我們一起努力,讓歷史成為歷史,讓未來更加美好。」
不懂高科技裝備 獵人全憑經驗
事實上,這支聯合巡護隊的第一次合作,算不上一帆風順。
報導說,在首次聯合巡護的晚上,新驛村的巡護隊連夜回到村裡,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被尊重。鐘俊德記得,「有人說我們裝備不齊,服裝不統一,也不懂安裝紅外線相機。」
為全力做好巡護保障,巡護隊發放了統一的工作服,配齊了野外裝備,統一購買意外保險。慢慢地,一群大老爺們開始一起進山。「我們這裡有規矩,進了山,叫人不能叫大名,都只有叫兄弟。」在杜林看來,兄弟叫得多了,也就成了真兄弟。
作為四川省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保護科科長,虎紹勇覺得,那個成為兄弟的瞬間,應該是突然有新驛村的隊員,在酒過三巡後,主動找到他道歉,承認30多年前,有次燒了巡護隊員帳篷的那把火是他放的,當時就是想出口氣。
在大山裡,昔日獵人們的本事,總是會讓唐家河的巡護隊員們服氣。他們或許不能準確說出動植物的學名,但總能從最微末的痕跡中,判斷出動物的路徑。
「獐子不走溝、岩羊翻山頭,山裡處處是痕跡。」踩在落葉層疊的山裡,鐘俊德順手一指,一根毫不起眼的棍子上,就有林麝蹭過的痕跡,還有盤羊,「七上八下九歸源」,七月吃完嫩草要上山,八月帶崽的母獸要下山,九月又都回到海拔3000米以上,難見蹤跡。
老獵人們手把手告訴隊員們,哪裡安裝紅外線相機最容易拍到動物,哪裡的路不穩,存在危險要注意,或者幹脆讓他們先踏過去了,確定安全了再走。
當然,唐家河的隊員們也在給獵人們展現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野生大熊貓拉出的「青團」糞便,要用專業的手法拾撿標記好,下山要通過檢測DNA確定山上的種群。安裝的紅外線相機需要用專業的方式進行更換,拍到的素材也需要存檔整理。
封面新聞引述四川省林草局統計數據顯示,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友好示範社區建設指南(試行)」的制定,四川正積極探索社區共建共管機制建設,已組建共建共管委員會40個,就地選聘137個村的719名管護員參與國家公園生態保護。
當獵人放下獵槍,讓他們擁有更好生活的舉措也在多方落地。
作為中國5個首批國家公園之一,大熊貓國家公園編制原生態產品建設指南,已為11個社區生態農產品授權特許經營使用帶有防偽碼的國家公園標識,產品年銷售超3000萬元。
6月初,在平武和青川,「老對手」們今年的第二次聯合巡護即將啟動,隊員們已經開始期待這次的組隊時會遇到的夥伴。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