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以色列回擊 美官員證實:以色列飛彈擊中伊朗境內據點

安理會表決巴勒斯坦加入聯合國 美國1票否決 決議案失敗

袖珍人演皮影戲 小小肩膀傳承千年文化

王熙(前排左四)與北京龍在天皮影藝術劇院部分演員們的合影。(取材自新京報/受訪者供圖)
王熙(前排左四)與北京龍在天皮影藝術劇院部分演員們的合影。(取材自新京報/受訪者供圖)

王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京西皮影戲」的傳承人,她的劇院有一群特別的袖珍演員,個子雖然小,但他們靈動的操控著皮影戲,以不服輸的表現為自己掙出尊重,小小的肩膀扛起了千年文化的傳承。

★70後夫妻 創辦劇院

2006年,創辦劇院時,33歲的王熙沒有想到未來自己會與袖珍朋友結緣。

70後的王熙來自山東,生活在一個皮影戲之家。小時候她不知道啥是皮影,懵懂的印象裡,爺爺手裡有一些紙片兒似的小人兒,經常看到爺爺收拾這些老物件。

長大後,她知道了那是皮影,且面臨失傳。回想起小時候拿著皮影在太陽底下看的場景,王熙覺得,不該讓這門藝術沒落下去。王熙的丈夫林中華也出身於皮影世家,她決定和丈夫一起創辦一個皮影劇院。

新京報報導,2006年10月,夫妻二人在北京市海淀區西二旗租了個三居室,請來幾位老藝人住下。三居室被改造成了工作室。在這間房子裡,他們製作皮影人物、設計皮影劇目,王熙找來幾大塊布,用縫紉機把它們做在一起,就是個簡易舞台。

籌備兩個月,第一場表演就鎩羽而歸。12月的北京,老藝人站在寒風裡敲鑼打鼓地吸引觀眾,賣力表演,但新鮮勁兒過後,人群漸漸散了,「當時演的都是老戲,唱腔都是方言,越唱人越少」。

看著空空蕩蕩的觀眾席,老藝人心裡大受挫折。他們告訴王熙,「不如找些年輕人,我們把新人培養出來就回老家了,大城市的生活也不適合我們」。

2008年,王熙(右一)與皮影藝術劇院的老藝人們在前門大街上招攬觀眾。(取材自新...
2008年,王熙(右一)與皮影藝術劇院的老藝人們在前門大街上招攬觀眾。(取材自新京報/受訪者供圖)

★小小個子 擔起重任

轉機發生在2008年初。王熙無意中看到一位名叫吳小莉的袖珍人的故事,第一次了解這個群體受人歧視、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她動了請袖珍人來演皮影戲的念頭。

吳小莉帶來了四位袖珍人,自卑、內向,是王熙對大多數袖珍人的第一印象。王熙記得,剛來的四位袖珍人演員不愛說話,總低著頭,回答問題聲音也很小。

但他們踏實、認真、能吃苦,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只學習了三個月,就已經能夠表演簡單的皮影戲。

2008年8月,在前門大街的皮影藝術館,袖珍人的兒童皮影劇「鶴與龜」贏得了滿堂采。也是在那個月,袖珍人演出皮影戲的消息受到了媒體關注,王熙夫婦也正式宣布北京龍在天皮影藝術劇院成立。

謝幕的時候,台下掌聲不斷,台上卻遲遲不見演員出來。王熙告訴觀眾,皮影藝術沒人傳承,年輕人不願意來,只有這些袖珍演員願意來演皮影戲,他們雖然個子小,但他們已經接過了皮影傳承的重任。

掌聲越來越響,袖珍演員們漸漸敢抬頭看看台下,他們發現觀眾只是不帶惡意的好奇,放鬆地笑了起來,台上台下有了互動。回到後台,他們還在嘰嘰喳喳討論著這一幕,有人跟王熙說,「剛才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做人的尊嚴」。

來自雲南的袖珍演員李炟橙。(取材自新京報/受訪者供圖)
來自雲南的袖珍演員李炟橙。(取材自新京報/受訪者供圖)

2009年初,李炟橙從電視上看到袖珍人皮影戲後,覺得自己好像找到了組織。只考慮了幾天,她辭掉老家的文秘工作,坐了三天三夜的綠皮火車來到北京,投奔王熙。

腿因為一直坐火車腫了,身上的薄外套被刺骨的寒風穿透,吹了個透心涼,但在踏入劇院大門的那一刻,李炟橙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自在。身邊都是一群和自己一樣的袖珍演員,有人替她扛包,有人給她指路,「沒有奇怪的眼光,反而是個很溫馨的環境,讓我覺得心裡挺暖的」。

面試過程很順利,李炟橙喜歡表演,從小唱山歌,音色還不錯。當晚,她就被安排到了劇院提供的集體宿舍中,「還記得當時有個東北小姑娘特別熱情,讓我睡她的床,我心裡面就更暖了,覺得大家真的是互幫互助,抱團取暖」。

袖珍演員們在後台操作皮影。(取材自新京報/受訪者供圖)
袖珍演員們在後台操作皮影。(取材自新京報/受訪者供圖)

★苦練技藝 從不服輸

訓練枯燥又辛苦,李炟橙卻從來沒想過放棄。王熙總能看到袖珍演員身上不服輸的一面。每天晚飯後是加練時間,所有袖珍演員都主動到劇場練習掰桿和唱腔,而李炟橙則會在集體加練兩小時後再延長半小時。

報導說,「掰桿」指的是用雙手操控連接皮影的木桿,左手拿一根,右手拿兩根,通過手指的轉動,讓木桿可以旋轉到不同的角度,這是皮影戲的基本功。這對於袖珍人而言很難,剛學習皮影時,王熙發現袖珍人的手比較小,便將木桿換成了筷子,方便他們操作。

同時,王熙還針對他們的身高問題,為他們搭建了專門的戲台。正常的戲台高75厘米至80厘米,袖珍演員演皮影戲時雙臂要高高舉起很不方便。王熙便重新做戲台,將高度控制在65厘米至70厘米之間。

為了讓皮影人物表現得更自然,李炟橙會留意觀察周圍人的動作與神態,走路時也會模仿皮影人物的動作,「有時候我會去觀察撿垃圾的老太太,看她都是弓著背的,撿東西的時候手腳如何配合,印在腦子裡一遍遍地琢磨。演皮影時,皮影人物怎麼動,我就怎麼動。」

不到兩個月,李炟橙便能登台演出了,與劇院簽下了合同,開啟新生活。在她前半段的人生中,異樣的眼光和壓抑的情緒一直伴隨著她。連周圍人小心翼翼的照顧也會成為一種負擔,「我覺得自己除了個子矮了些,跟正常人沒兩樣,但這種刻意為之的照顧,在時刻提醒我,我和別人不一樣。」

2012年12月,北京龍在天皮影藝術劇院舉行集體婚禮。(取材自新京報/受訪者供圖...
2012年12月,北京龍在天皮影藝術劇院舉行集體婚禮。(取材自新京報/受訪者供圖)

●不只找到工作 22對演員還收穫愛情

37歲的小魯哥是山東人,他也在2009年加入王熙的劇院。

揚子晚報報導,因為身高的原因,小魯哥很早就輟學了,到北京之前,自己在一家家電公司做倉庫的工作,但因為很多東西搆不著,只能做做在電腦上記錄庫存的活。

到北京學習皮影戲時,他對這項技藝一竅不通,「老師從最基礎的操縱開始教,之後教配音、口技、表演」。對他來說最難的是操縱,因為要根據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把握操縱技巧,比如姑娘要走小碎步,演老人行走必須緩慢,背也要弓著。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操作一個皮影,也有複雜的兩到三個人操縱一個皮影的,例如武松打虎裡的老虎,就需要三個人來操縱才能活靈活現。

小魯哥經歷了三個月的學習期和三個月的實習期才上台表演,第一次表演的劇目是「鶴與龜」,他出去謝幕時才發現台下的觀眾只有一家三口,但是他們看得很認真。「他們看到我們走出來,也很震驚,其中的老爺爺老奶奶直誇我們演得好,沒想到都是孩子。」小魯哥說他們都不是孩子,只是看起來小,但他們的熱烈肯定令他難忘,感覺之前半年的辛苦都值得了。

之後,小魯哥在劇院一幹就是13年,期間還和他的大師姐小爽喜結連理,「在劇院我們是包吃包住的,也有比較穩定的收入,我倆一年能存下10多萬元(人民幣,約1.5萬美元,已經在山東老家買了房子。」

王熙表示,以前劇院都是承接皮影戲表演,劇院最火爆的時候年收入接近1000萬元。但是近幾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演出急遽減少,所以劇院創新了皮影戲的形式,把更多的工作放到了製作皮影劇視頻和文創上。

喜歡自拍、性格開朗的小魯哥便是一位擁有不少粉絲的快手短視頻博主,幽默詼諧的風格讓原本古老的皮影戲技藝變得潮了起來。

新京報稱,截至目前,龍在天皮影藝術劇院先後培訓的袖珍演員近300人。袖珍人小小的肩膀,承載起了千年文化的傳承。他們不僅在這裡找到了工作,有了熱愛的事業,很多人還找到了終身的伴侶,在王熙夫婦的撮合下,已有22對袖珍演員結為連理。

袖珍人小檔案。(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袖珍人小檔案。(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北京 疫情 歧視

上一則

中國首位染疫明星 「浪姐」金莎確診 工作人員證實

下一則

中國商務部長:與美方加強對話 為兩國企業提供穩定預期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